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_天天影视网综合_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_中出丰满大乳中文字幕,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岛国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人激情视频网

行業動態

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動態

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湖北省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

點擊次數:805 次  更新時間:2022-01-24

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第三節“十四五”總體要求

第二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第二節加快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三節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第四節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第五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三章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保持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第三節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四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第五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第四章 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第一節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第二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第三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四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節深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第五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第一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第二節建設現代種業新高地

第三節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四節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第一節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

第二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第三節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五節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第七章 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第二節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第三節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

第四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第五節著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八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第一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第三節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

第四節統籌推進農業綜合改革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健全責任體系

第三節加大要素保障

第四節鼓勵基層探索

第五節實施監測評估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沖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農業農村工作重心將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總體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農民增收為基點,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著力點,科學回答“三農”“四字之問”,奮力推進我省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四字之問:重中之重有多“重”、優先發展如何“先”、全面推進怎么“進”、新型關系新在“哪”。)

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依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系列重要論述,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部署,突出攻脫貧、保供給、促振興,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守好社會穩定“戰略后院”,“三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堅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58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產業扶貧扎實推進,37個貧困縣初步形成54個主導產業,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建成產業扶貧基地3.6萬個,產業扶貧成為全省脫貧攻堅中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工程”。

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精心編制《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率先出臺《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配套制定《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辦法》,努力推進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基本建立,一批鄉村振興的典型縣、示范村競相涌現,為全力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農業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生豬養殖較快恢復,淡水魚產量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5∶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20萬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3%。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全面打響,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7年實現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較高水平。

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現。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努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統籌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重大成效。新建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375.9萬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96.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達到“五有”標準。建成并運行89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9.9%。(五有: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提前實現農村公路“組組通”,全面完成電網改造升級任務,4G網絡、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鄉鎮天然氣通氣比例達到40%。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村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面實行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基層黨組織建設顯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創建成效顯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06元,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三農”改革持續深化。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深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簽約率達到76%。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歷史性摸清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底。農業信貸擔保、抵押擔保試點逐步推開,農業保險不斷“擴面、增品、提標”,農墾、供銷社、農業水價、集體林權等改革不斷深化。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農業農村進入全面振興,加速向現代化邁進的關鍵五年。農業農村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變化。

從機遇方面看,歷年積累的“三農”優勢,為接續推進我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三個沒有改變”的超強韌性為農業由大向強轉變蓄積了強勁發展勢能;“五期疊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孕育新的發展契機;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將為農業農村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賦予農業農村發展更大活力。(三個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五期疊加:戰略機遇疊加期、政策紅利釋放期、發展布局優化期、蓄積勢能迸發期、省域治理提升期。)

從挑戰方面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貿易壁壘由傳統型向新型轉變,國際農業供應鏈格局受到沖擊,糧食安全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給“保供固安全”帶來巨大壓力。非洲豬瘟、禽流感、豬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以及旱災、洪災、暴雨、霜凍等極端天氣頻繁疊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高質量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從問題方面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湖北最大的實際,“三農”領域發展短板比較明顯。一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和全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二是農業穩產高產基礎不牢,全省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不足五成,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不足六成,防御重大自然災害、旱澇保收能力不強。三是科教大省資源優勢潛能釋放不足,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存在“兩張皮”現象,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比較滯后。四是鄉村治理新老問題交織、盲點多,農村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領域短板弱項明顯,鄉村“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度還不夠高。五是農業農村改革開放還不充分,鄉村振興面臨“人才荒”“用地難”“融資貴”難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任務艱巨。六是農民經營性收入總量偏少,工資性收入增速下滑,財產性凈收入占比低,持續增收面臨較大壓力。

必須統籌處理好抓機遇與迎挑戰、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

第三節“十四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民增收為基點,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著力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水平,努力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中展現“三農”新作為。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四個優先”發展要求,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三、主要目標

(一)發展定位

落實省委“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總體要求,打造農業農村“六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湖北農業農村發展能級和水平。

打造全國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在統籌保糧供油的基礎上,突破性發展鱖魚、烏鱧、黃顙魚、鱔鰍、河蟹等名特品種,保持湖北特色淡水漁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潛江龍蝦”成為全國小龍蝦第一品牌。提升湖北“綠紅黑白高香茶”內在品質,實施鄂茶效能倍增計劃,力爭湖北茶產業綜合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布局“三江三庫”,打造以蜜桔、臍橙為主的知名“橘谷”,保持全國前三名。傳承藥圣之鄉、神農故里等歷史文化,挖掘蘄艾、茯苓等中藥材發展潛力,建成“中國華中藥庫”。(三江三庫:長江、漢江、清江和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富水水庫。)

打造中部三產融合發展先行區。鞏固拓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成果,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集聚發展、提升發展”,將武漢市打造成中部地區城鄉融合綜合發展示范區。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帶動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以農旅結合為特點的休閑農業產值突破600億元。把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荊門市等打造成農產品加工骨干區和三產融合發展先行區。(十百千萬”工程:即圍繞10個優勢農業產業,重點培育100家細分行業領軍龍頭企業、100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帶動近1000萬農戶增收。)

打造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圍繞“農民要效益、市民要放心、環境要綠色”,推動江漢平原、咸寧、黃岡等沿長江流域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等,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農業樣板;推動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四大生態屏障區加快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樣板;推動大城市近郊綜合整治,打造綠色“菜籃子”和都市綠色田園綜合體樣板。推動企業微循環、區域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爭創國家全域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

打造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以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洪山實驗室等為骨干,聚合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科研力量,在水稻和油菜育種、生豬品種改良、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在糧油、果蔬等優質綠色高效種植和加工、淡水養殖尾水治理、農機高端裝備制造、數字農業等領域,加快成果中試熟化;落實湖北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十條”,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把湖北打造成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

打造全國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搭建好湖北農業農村改革“四梁八柱”,推廣沙洋“按戶集中、連片種植”成功經驗,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土地依法有序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農村產權交易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清人分類”工作,全面激活農村集體資產,推動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加快建成全國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

打造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試驗區。開展產業促共富、建設促共富、幫扶促共富、改革促共富活動,實施鄉村產業升級建設行動,以高能級產業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鄉村從較低標準向更高水平邁進,將武漢市東西湖區、黃陂區和宜昌市夷陵區等打造成首批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試驗區。

(二)發展目標。

2025年,全省農業產業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村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跨過2萬元大關,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武漢等大城市近郊以及大冶市、潛江市、仙桃市、宜都市等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產品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稻谷、小麥等口糧絕對安全。落實穩產保供“八條措施”,生豬年出欄量穩定在4200萬頭左右,提高有效應對“豬周期”的能力。突破性發展高油酸油菜、油用花生、油茶等,油菜籽產量突破250萬噸,為提高國家油料自給率作出更大貢獻。突破性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淡水產品、茶葉、柑橘、食用菌、蔬菜、蜂蜜等特色農產品位居全國前列。積極發展中藥農業等新業態。

農業產業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壯大10大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培育100家細分行業領軍龍頭企業、100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帶動近1000萬農戶增收。農產品加工產值過30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20個以上、過10億元的鎮達到100個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突破性發展,產值超過1.85萬億元,躍居全國前五,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1.5∶1提升到2.8∶1,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全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達到20個。“湖北制造”農機裝備業年產值突破120億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過40%。新建雙車道及以上標準農村公路4萬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5G網絡基本實現鄉鎮鎮區全覆蓋、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到“十四五”末,在原有20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基礎上,再建5000個鄉村建設行動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達到浙江“千萬工程”現有水平。

農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成效。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完成村級集體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基本消除集體收入“空殼村”,年經營收益過5萬元的村比重達到85%以上,其中年經營收益過50萬元的經濟強村比重達到1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00元,進入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2縮小到2.0左右,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000元,與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倍差由2.1縮小到1.9。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再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12.5%。(空殼村:指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的行政村。)

展望到2035年,圍繞生產設施化、服務社會化、產業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環境綠色化、治理高效化、農民技能化以及鄉風文明化,全省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面建立,建成農業產業強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基本實現;農民收入邁上新臺階,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以防止規模性返貧為重點,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持續抓好產業就業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等重點工作,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過渡期內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分類有序推動現行幫扶政策的延續、優化、調整。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行常態化監測,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飲水安全保障機制,推行以城帶鄉、以大帶小、小小聯合等管護模式。繼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基”工程。摸清扶貧項目資產底數,縣、鄉、村建立資產臺賬,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統籌推進區域協作和定點幫扶,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落實華中農業大學等17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責任。鞏固湖北與東部省份勞務協作機制,做好脫貧勞動力跨省就業跟蹤服務,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創新省內區域協作機制,按照“一幫一”的原則,由武漢市等14市采取跨市區域協助和市內結對幫扶相結合的形式,推動經濟強市縣與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結對幫扶。(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五基:發展基本產業、解決基本就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優化基層社會治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 加快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不斷完善“省負總責、市州協調、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實行“五級書記”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壓實縣(市、區)委“一線指揮部”和縣(市、區)委書記“一線總指揮”責任。建立健全37名省級領導鄉村振興聯系點工作機制。按照“聯縣駐村”工作機制,完善省直部門、高等院校、國有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三甲醫院對3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結對關系,嚴格落實省直各牽頭單位、責任單位的18項重點工作責任分工,推進政策措施落地落細。堅持完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統籌安排329家省派駐村工作隊伍力量,因村派人、科學組隊。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落實省直單位到宣恩縣等37個幫扶縣掛職選派工作,鼓勵和引導人才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基層流動。保持財政支持政策總體穩定,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調整支出重點,財政資金適當向28個國定脫貧縣傾斜,逐步提高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落實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和脫貧地區再貸款政策,全省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后續扶持貸款投放總額不低于120億元。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第三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加強脫貧地區農村重點監測戶、邊緣戶、突發重大災情返貧戶常態化監測,建立完善脫貧人口實時監測平臺,優化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提高政策精準性,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幫助其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發展產業、參與就業;對脫貧人口中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供養范圍。省財政每年繼續安排22億元,用于農村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兜底保障工作。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救助。

第四節 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立足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聚焦特色產業,大力實施茶葉、水果、中藥材、特種養殖等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積極拓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由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逐步向集中連片、全體受益轉變,由支持種養環節逐步向全產業鏈拓展轉變。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評定繼續優先向脫貧縣傾斜。強化產業發展服務支持,優化銷售平臺建設,拓展銷售渠道,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支持脫貧地區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重點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第五節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創新城鄉人力要素流動機制

深入推進“三鄉工程”,強化支持措施。打通脫貧縣與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城鄉融合制度性通道,鼓勵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等事業單位科研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離崗創業、技術入股。推進城市科教文衛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除武漢市中心城區外,探索放開地區落戶限制,有序引導農業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轉移城鎮落戶,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

二、創新農業農村用地方式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功能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開發邊界內聚集,完善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分揀、初加工、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必須的配套設施建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等約束條件、不破壞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條件下,可在村莊建設邊界外就近布局。合理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產業。

三、拓展資金來源渠道

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及相關平臺建設,打造社會資本投資合作平臺,為社會資本投向“三農”提供規劃、項目信息、融資、建設運營等投資服務。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按照當年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逐步達到50%以上計提,若計提數小于土地出讓收入8%的,則按不低于土地出讓收入8%計提;或按照當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逐步達到10%以上計提,集中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鄉村金融服務和市場體系建設,完善鄉村信用體系和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力度。健全融資貸款和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

第三章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以建設長江中游水稻產業帶、長江中下游油菜產業帶等為重點,強化保供固安全,推進糧食、生豬、油菜等大宗農副產品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繼續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納入全省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進一步壓實糧食安全工作責任。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最低收購價格、農機購置補貼等配套支持政策。推動全程社會化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采取有效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鞏固提升江漢平原、鄂北崗地、鄂東三大糧食主產區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生產,鞏固水稻生產優勢區、提升優質再生稻、“水稻+”綜合種養生產水平,擴大中強筋專用小麥生產、穩定中弱筋小麥生產,鞏固玉米傳統優勢區、支持適宜地區發展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集成示范“五節三高”綠色生產技術體系,提檔升級稻漁綜合種養、水稻“一種兩收”等模式,優化推廣麥稻、油稻等傳統周年種植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特色糧食產業多功能開發。深入推進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功能提升區、特色優勢區建設,在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重點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在功能提升區重點推進補短板、強質效、延鏈條,在特色優勢區重點推進名優精品創建。到2025年,全省水稻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左右,小麥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玉米面積穩定在1150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500億斤以上。(五節三高: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工,高質、高產、高效。)

 

第二節 保持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一、提升畜禽綠色供給效能

堅持“穩豬禽、擴牛羊、興奶業”,深入推進畜禽標準化養殖,持續開展養殖場標準化改造提升,高標準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0%。穩步推進智能化養殖,建設一批“智能監測、精準飼喂、物聯管理”的現代化養殖場。促進畜禽產能穩定發展,“十四五”時期,生豬出欄穩定在420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穩定在230萬頭以上,家禽存欄穩定在6億只以上,出欄穩定在5億只以上。實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肉牛和肉羊出欄分別由2020年的102萬頭、533萬只,增加到2025年的115萬頭和628萬只以上。推動奶業差異化發展,鞏固重點區,開辟發展區,構建都市型奶源基地,到2025年,全省奶牛存欄過5萬頭,奶牛平均單產水平達到8.5噸。肉類、蛋類、奶類產量分別由2020年的307.1萬噸、193.1萬噸、13.4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450萬噸、195萬噸、14.7萬噸,豬肉、禽肉和禽蛋實現基本自給,牛羊肉自給率達到85%。

二、不斷提高油料自給水平

落實油料供給保障、產油大縣獎勵等政策,組織實施油菜輪作試點、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大型商品油料基地建設等重大項目,加快應用“雙低、雙高、多抗”油菜新品種,示范推廣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新模式,推動油菜多功能利用,加快油菜全生育期利用、全價值鏈發掘、全產業鏈開發,打造長江流域、漢江流域“雙低”油菜核心區和以荊門為核心的高油酸油菜產業示范基地。提升鄂北崗地、鄂東大別山區高油酸花生生產能力。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推進多油并舉,提高油料自給率。“十四五”期間,全省累計壓減冬閑田擴種油菜200萬畝,創建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500萬畝,全省油菜面積穩定在1700萬畝左右,特色油料面積穩定在500萬畝左右。

三、全面推進漁業提質增效

圍繞漁業綠色化,強化養殖尾水治理,集中連片改造標準化養殖池塘100萬畝,打造萬畝集中連片示范點15個,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10家以上。圍繞漁業高效化,推廣陸基工程化、池塘設施化、循環水養殖工廠化等技術模式,建設設施漁業示范點100家以上。圍繞漁業生態化,有序發展大水面增殖漁業,推進大水面高質量綠色發展,調節大宗淡水產品上市供應和市場價格。圍繞漁業高質化,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推進長江魚規模化繁育和標準化生產,推廣小龍蝦、黃鱔、黃顙魚、河蟹、武昌魚等特色品種,培育小龍蝦新品種(系)1個,建設“七錢蝦”養殖示范基地50家以上,全省名特優品種產量占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

四、滿足蔬菜多樣化需求

按照多樣化、市場化、安全化需求,持續優化蔬菜品種結構,以設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食用菌五大優勢特色蔬菜為主,依托種植業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建設,打造19個設施蔬菜示范縣、10個露地冬春蔬菜示范縣,做精做優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產業振興特色優勢區,積極發展品種多樣、品質良好和區域適宜的產品,逐步形成品種豐富、上市供應均衡、區域特色鮮明的生產布局。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穩定在1850萬畝左右,總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

五、推進農業防災減災常態化

完善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建設省級農作物病蟲監測調度指揮平臺,推進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水平。統籌抓好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動物疫病和畜產品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人、財、技、物綜合保障,健全農業重大災害快速響應機制。強化農業防災救災知識宣傳普及,提高群防群控聯防聯控能力。

第三節 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加強綠色生產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研究,在節本降耗、節水灌溉、綠色投入品、農業綜合種養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建設一批省級以上農業科技試驗基地。加強農業生物技術在種子種苗繁育、綠色防控等領域的應用研究,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抗逆新品種。大力推廣穩糧增效、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畜禽標準化養殖等高效生態模式。推廣以“三沼”利用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節水農業,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藥“處方制”和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每年建立省部級綠色防控示范基地100個以上,市縣級示范樣板200個以上,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和綠色防控覆蓋率超過45%。加強養殖用投入品分類監管,規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使用,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鼓勵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清潔農業投入品、農業污染治理的市場主體發展。

二、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快農業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增點擴面,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建設區域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建立健全第三方參與畜禽糞污治理利用體制機制,推進糞肥還田利用,到“十四五”末,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80%,養殖尾水治理面積達到160萬畝。建設15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全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5%。加快普及標準地膜,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廢舊農膜機械化撿拾和專業化回收,力爭農膜回收率達到80%。鞏固新洲區、仙桃市、赤壁市、潛江市、沙洋縣、秭歸縣、枝江市、江陵縣、英山縣、武穴市等10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成果,建立健全回收處理體系。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

三、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

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構建區域農業綠色生態系統。持續推進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探索農業土著種基因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示范,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推進福壽螺、水花生等入侵物種預警監測與綜合防控,加強農業資源環境預警監測“一張網”建設,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組織開展“生態農場”建設與認證,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生態農產品價格實現機制。

四、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

堅持“為全局計、為子孫謀”,堅決打贏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將長江“十年禁漁”納入地方政府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著力鞏固“四清四無”成效。細化長效機制,從“水里”到“餐桌”的全鏈條入手,加強跨區域、跨部門的執法合作,探索建立長江禁捕執法管理網格體系,實現全省1061公里的長江干流、858公里的漢江干流和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全覆蓋。硬化執法能力,加強漁政執法隊伍建設,配齊護漁員隊伍,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天網工程”,配備一批執法車、漁政船艇、密拍設備、無人機等現代化執法裝備,推動建立人防與技防并重、專管與群管結合的保護管理新機制。強化轉產安置,加強退捕漁民就業、社保和安置情況動態監控,組織退捕漁民就業幫扶“暖心行動”,開展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送信息的“四送”活動,多措并舉推動退捕漁民穩定就業。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20億尾以上,合理開展增殖資源回捕。(四清四無:清江、清湖、清船、清網,無捕撈船舶、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

第四節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一、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用養結合、綜合治理、嚴格監管、永續利用的原則,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加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按照“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等原則,加強耕地利用規范化管理。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國家下達的考核指標。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嚴格遵守稻田邊溝等面積不得超過10%的技術標準。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

二、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

按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要求,優先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劃分江漢平原、鄂北崗地、鄂東丘陵、鄂西山地4個類型,分區確定建設內容和建設重點,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字方針,完成111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織密農田建設數據資源管理“一張網”,構建綠色農田建設監管“一張圖”。堅持建管并重,探索建立“田長制”“園長制”等,確保建一畝、管一畝、成一畝。

三、持續提升耕地地力

建立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數字耕地”大數據平臺,做好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工作。扎實開展年度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以農戶土地二輪延包面積基礎上確權的實測面積作為農戶申報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的依據,安全、及時將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戶,提高補貼效能。持續開展土壤環境質量風險監控、耕地障礙修復與綜合治理,推進酸化土壤治理和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整縣推進等項目建設,集成推廣土壤培肥改良、耕地障礙修復。強化農機深松整地,推進耕作層構建與保護利用。持續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工業“三廢”污染耕地等行為,建成一批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示范區。

第五節 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一、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

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300項,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加強示范引領,構建1-2個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及標準綜合體,命名15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爭創一批國家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開展標準協同攻關,深入推進農業標準互聯互通,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農業標準體系。支持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的原料和生產基地,優化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落實動態管理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示范認定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400個以上。

二、推進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

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以上。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和資質認定管理,穩定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機制,擴大監測覆蓋面,確保全省定量抽檢農產品樣品數量穩定在1.5批次/千人以上。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信息平臺,圍繞全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開展質量安全風險因子篩查評估和預警預測,提出風險防范對策措施,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

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協作機制,進一步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礎。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分別達到30個、65個,基本覆蓋“菜籃子”產品主產縣。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響亮行動”,對已命名縣(市、區)實施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加快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廣應用,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推廣“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化、規范化和精準化,實現網格化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管服務全覆蓋。

 

第四章 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按照構建“51020”現代產業體系部署,堅持立足資源稟賦,聚焦優勢主導產業,瞄準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建立和落實“鏈長制”,千方百計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現代農產品加工萬億級產業,促進我省由農業產量大省向農業產業強省轉變。(“51020”: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第一節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一、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布局

深化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形成功能定位清晰、資源匹配合理、特色優勢彰顯、區域發展協調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二、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

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布局加工產能,建設加工園區,推進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聚集。以園區為載體,重點建設27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引導產業從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群發展轉變。

 

三、優化鄉村旅游業布局

發揮湖北“江湖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一帶六片區”鄉村旅游空間格局,中遠期建成“長江鄉村旅游帶”。武漢都市農業鄉村旅游片區:重點發展以鄉村觀光體驗為主導的休閑度假,打造全國都市農業典范。宜昌桔都茶鄉鄉村旅游片區:按景區標準打造整個宜昌地區,建成國內全域景區鄉村旅游樣板。恩施民族風情鄉村旅游片區:突出生態風景、民族風情特色,建成全國著名的民族風情鄉村旅游目的地。鄂東四季花木鄉村旅游片區:以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等為重點,創新花木循環經濟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鄂西北山地生態鄉村旅游片區:以山林生態環境優越、綠色原生態農副產品豐富為依托,打造國內山地生態與鄉村旅游完美融合的典范。江漢平原水鄉田園鄉村旅游片區:將楚漢文化同江漢漁米水鄉風光結合,建成湖北水鄉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樣板,鼓勵發展康養農業。

第二節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打造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

抓好重點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責任落實,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城鄉要素聯動、科技進步促動、能人回鄉推動,著力發展優質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小龍蝦)、蔬菜(食用菌、蓮、魔芋)、家禽及蛋制品、茶葉、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中藥材等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由單一的農副產品生產為主向科研、生產、加工、貿易、休閑旅游等全產業鏈拓展。到“十四五”末,優質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小龍蝦)、蔬菜(食用菌、蓮、魔芋)、茶葉、家禽及蛋制品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1000億元,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中藥材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500億元。每年推動1條產業鏈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1-2個縣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實施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突出龍頭企業與主導產業一體培育壯大,突出加工型和科技型、服務型企業一體培育壯大,突出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企業一體培育壯大。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瞄準細分行業領域,建設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建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庫,招引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每個縣(市、區)每年通過招商引資培育2家以上規上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建設一批產學研融合的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龍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國家級龍頭企業都建立研發機構,省級龍頭企業都有科技和人才培養支撐單位。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拓新興消費市場,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支持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三、打造國內外知名農業品牌

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進一步提升“隨州香菇”“潛江龍蝦”“洪湖蓮藕”“京山橋米”“宜昌蜜桔”“恩施玉露”“赤壁青磚茶”等重點品牌,發布《湖北農業品牌發展報告》,推廣一批品牌建設案例。建立完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管理標準體系,制定一批產品質量標準,培育一批品牌企業,形成一批品牌產品,建立一套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重點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領跑全國。辦好湖北農博會、漢江流域農博會、恩施硒博會、潛江龍蝦節、隨州香菇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提升市場開拓與輻射帶動能力。

第三節 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培育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按照有健全組織機構、有完善章程制度、有生產技術服務標準、有規范財務管理、有合理盈余分配、有服務帶動能力標準,開展“百家典范千家示范萬家規范行動”,有序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鼓勵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聯合社,抓實人才培訓、試點示范和典型推介,深化社企對接。到2025年,全省登記注冊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0萬家以上,縣級以上示范社占比達到10%,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達到1000家,農戶入社率達到55%。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推動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農戶適度擴大經營規模,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在每個行政村重點培育1-2個“有合法登記注冊、有適度經營規模、有規范財務管理、有先進生產技術、有穩定主導產業、有良好經營效益”的家庭農場,每年遴選150個創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統籌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節余指標,優先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用地需求。統籌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輪作休耕、耕地質量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財政支農項目。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稅收減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優惠信貸支持。

二、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聚焦農業生產薄弱環節和服務小農戶,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快速發展。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推廣“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服務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組織形式,支持服務主體加強與科技深度融合。圍繞農業全產業鏈探索建設多種類型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更大范圍的服務資源整合利用。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強化行業指導。到2025年,涉農鄉鎮縣級以上示范性服務組織實現全覆蓋。

三、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跟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形成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到2025年,創建30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帶動農民深度參與農業產業化。推進股份合作、資產收益、勞務合作、聯合發展等融合形式,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等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績效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相關財政支農資金支持和項目審批、驗收、示范評定的參考依據。

第四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推動“農業+”業態融合

以縣域為單元,建立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發展模式,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等。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引導各地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業態。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交叉重組、滲透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農業、親子體驗、功能農業等業態。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發展共享經濟、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新零售等業態。

二、打造產業融合載體

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和產業帶,打造一批以農產品加工、農旅融合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強村、強鎮、強縣。按照大基地、大科技、大品牌、大市場的思路,加強農產品加工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引導市場主體向鄉村聚集,帶動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建設一批小龍蝦、茶葉、柑橘、香菇、蘄艾等特色產業小鎮,圍繞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每年打造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打造50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300個休閑農業重點園區和10個重點縣。

第五節 深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一、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對接

搶抓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機遇,利用國家援外項目、南南合作及多雙邊合作平臺,推動湖北農業市場主體、農業技術、農業科技人員“走出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方位農業交流合作,引導湖北特色優勢農業龍頭企業與沿線國家實現市場對接、規則對接、標準對接、品牌對接、產品對接、文化對接,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境外農業示范園區、境外農產品營銷平臺、農業產能合作、南南合作等“一帶一路”項目建設。

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走深走實

完善“湖北農業走出去重點項目儲備庫”,篩選并支持重點產能合作項目建設。加強湖北農業對外合作聯盟平臺建設,堅持國有民營并舉培育農業對外合作市場主體,組織引導湖北農業企業優勢互補、抱團出海,實現全球化布局。引導省內有意愿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在東南亞、南亞及東南部非洲等重點區域開展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及境內配套等合作。發揮農墾“國家隊”作用,支持湖北聯豐海外農業集團開展招商引資,推進莫桑比克國家級境外農業示范區建設,支持岡比亞等省級境外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鼓勵省內大型流通企業積極進口資源型農產品,以及熱帶水果等短缺型農產品。

三、促進高質量農產品“走出去”

按照“加快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圍繞香菇、茶葉、木耳、果蔬、蛋品、罐頭食品、中藥材、淡水產品(含小龍蝦)、天然蜂蜜、生豬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10個國家級和50個省級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探索符合湖北特色的農業服務貿易發展新模式,扶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市場主體對接國際市場,開展技術升級、國際標準運用、國際品牌培養、國際認證及國際展示展銷。全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支持東南亞、日韓、中亞、北非、俄羅斯等重點湖北農產品境外營銷平臺建設。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鞏固湖北特色優勢農產品在港澳市場占有率。開展湖北農產品境外營銷推介行動,支持龍頭企業參加進博會、世博會、東盟博覽會及香港美食節、意大利蔬菜展等線上線下、境內境外重要國際農產品展銷展示活動,提升湖北農產品知名度。

 

第五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創新引領,在“藏糧于技”、畜禽良種培育、農業綠色發展、智慧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國家和湖北戰略需求,加快推進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洪山實驗室、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培育農業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園藝作物種質與品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料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油菜產業、淡水漁業、生物農藥、家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等一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進農業區域產業共性技術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支持建設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綜合實驗平臺、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科技中心(武漢),支持培育果樹種質創新、現代食品制造與生物轉化等省重點實驗室,高質量建成油菜、漁業、柑橘、蓮藕、生物農藥、生物酶制劑、富有機硒集成等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蘄艾、薯芋等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創新聯合體、專業型研究所、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打造一批產業協同創新基地。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新建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園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星創天地。

二、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聚焦“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在基因編輯、基因組育種、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智能表型組學、生命健康等農業基礎前沿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性布局,突破一批原創性的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整合國家和省級農業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資源,圍繞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在生物育種、動物疫苗、飼料添加劑、環境微生物、果菜茶全程機械化、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貯運、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機和高端裝備、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功能產品開發等細分行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實現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在農作物優質綠色高效栽培、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淡水養殖尾水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加強技術模式的應用研究和中試熟化,實現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和多領域集成創新。“十四五”期間,力爭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由全國第七位躍升至前五位。

三、大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深入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對接、創新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建設,搭建開放共享、服務高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實施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探索建立“百校聯百縣”鄉村振興協作機制,深入開展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鄉村振興荊楚行”活動、農業科技“五五”工程。鼓勵院士專家下沉農業生產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實用性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十四五”期間,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由65%提升至70%。(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陳煥春、鄧秀新5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圍繞湖北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對口聯系50個湖北重點縣(市、區),對接服務500家龍頭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五五”工程:研發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50項、集成示范先進實用科技成果500項、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50項、建設農業科技引領示范村(鎮)50個、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家。)

四、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項目,加快構建以國家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廣泛參與的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探索建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管理體制,培養年輕高素質人才。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保障水平,“十四五”末,農技推廣人員達到20000人以上,增強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農業科研院所、高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技推廣服務。鼓勵農技人員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

第二節 建設現代種業新高地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用三年時間全面摸清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家底。支持改擴建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推動建設種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分中心。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對符合條件的種質資源場(區、圃)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實施認證掛牌管理。完善種質資源調查、鑒定、評價體系,強化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夯實育種創新基礎。依托湖北先進的生物基因檢測技術,積極參與國家級南繁生物基因鑒定檢測中心建設。

二、提升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種業企業與洪山實驗室等種業創新平臺深度融合,建立育種創新聯合體,綜合運用生物育種和常規育種技術,穩步推進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生豬、肉牛、肉羊、家禽、水產等優勢特色品種聯合攻關。強化種質資源深度挖掘,創制一批性狀優異的新材料,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系)。持續推進“看禾選種”,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力爭全省自主選育新品種應用覆蓋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深入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重點開展特色豬、雞、牛、羊、鴨品種選育,大力發展“楚豬芯片”和“楚禽芯片”,培育生豬新品種(系)1-2個、家禽新品種(系)2-3個。推動小龍蝦、黃鱔、黃顙魚、鱸魚、翹嘴鲌、鱖魚等特色水產品種的重大育種創新和本土化培育。打造“糧、經、飼”各具特色,大、中、小企業互為補充的現代種業產業集群,依托優勢種業及企業集群,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

三、強化供種保障能力建設

實施國家農作物、畜禽、水產育種創新項目。按照“五化”要求,推進公安縣雜交水稻、谷城縣和浠水縣油菜等3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建設,以及孝感市孝南區和巴東縣茶葉、長陽縣和漢川市蔬菜、英山縣中藥材、老河口市梨等6個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持續推進南繁科研基地建設。支持8個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1個國家級家禽良種擴繁場提檔升級,支持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改擴建。以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孝感市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展示中心為重點,建設標準化品種試驗、展示評價、示范推廣基地及專業化種子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進一步完善種子供需監測預警體系,強化國家和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提升應急保供能力。(“五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

第三節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一、壯大“湖北制造”農機裝備產業

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產業結構與布局,做大做強主機骨干企業,做優做精零部件企業。聚焦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發展急需的缺門斷檔農機產品,出臺農機裝備產業支持鼓勵項目清單和農機產品需求與導向目錄。加大農機科技創新力度,對全省急需的主糧作物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及農業產業化關鍵裝備,列入省級重點研發計劃,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聯合攻關,力爭到2025年,全省農機制造企業發明專利達到100項以上。加速農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對首次實現轉化并形成樣品、樣機,符合條件的納入湖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庫,入庫項目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予以獎補。對轉化成功投產的,可連續5年從年度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獎勵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員;對購買先進農機裝備科研成果并在鄂轉化,實現產業化的企業,省市兩級財政按其技術合同實際支付額給予10%的補助,單個企業最高補助100萬元。開展農機領域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制定農機裝備產業招商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大型農機整機企業和零部件配套企業入駐湖北,力爭到2025年,吸引3-5家國內外知名頭部企業、10家“單項冠軍”或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戶湖北。高標準建設農機裝備產業園,實施農機制造企業“小巨人”和“小進規”培育工程,力爭培育年主營收入過10億元的農機制造企業3家、年主營收入過5億元的農機制造企業6家、“小進規”企業100家,支持農機制造企業參加各級各類展會,參與對外援助和國際合作,為國內外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湖北制造”。加大農機購置及作業補貼力度,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對重點推廣的農機裝備實施疊加補貼,引導農民購置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

二、加快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

深入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創建,推進農業機械化由主要作物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和秸稈處理等全過程延伸,由主要農作物向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特色經濟作物等全面擴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全面進軍,“十四五”期間,創建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8個、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聚焦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馬鈴薯、大豆等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加大試驗示范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補齊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聚焦露地蔬菜、茶葉、柑橘、板栗、中藥材、食用菌等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具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經濟和特色作物生產機械化;聚焦畜禽、水產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業種養循環、資源利用和綠色發展機械化技術。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進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大力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和聯合攻關,加快探索具有區域特點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形成協同高效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

三、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保障能力

深化“平安農機”示范創建,實施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深化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開展報廢更新除隱患行動。支持建設區域性農機抗災救災應急救援中心,提高農機安全監理執法、快速救援、機具搶修和跨區作業實時監測調度等能力。推動建立以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企業、科研單位及院校、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加大新技術試驗驗證力度,加強農機試驗鑒定條件建設。堅持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服務質量、維修質量一起抓,開展農機質量調查,及時處理農機質量投訴案件,保障廣大購機群眾合法權益。積極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改善農業機械通行和作業條件。加強農機作業服務配套設施和維修網點建設,提高維修服務能力,切實解決農機存放難、下田難和維修難問題。充實完善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和政策實施專家隊伍,遴選和培養農機生產及使用一線“土專家”。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到2025年,每個鄉鎮建成1個以上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第四節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一、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

加快建設湖北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湖北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規范體系與安全保障體系,推動數據資源共享、融合與應用。整合各級農業農村系統和涉農行業數據資源,開展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村集體資產、農村宅基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在小龍蝦、柑橘、茶葉、生豬、禽蛋、蔬菜(食用菌)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開展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構建完善的數據采集、分析、發布和服務機制。

二、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

加快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重點促進農業機械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監測統計制度,開展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監測和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圍繞數字農場、數字果園(菜園)、數字牧場、數字漁場、數字種業等,打造一批行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建設40家數字農場、30家數字牧場、30家數字漁場,爭取打造5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推動數字技術與相關裝備在大田作物、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品種繁育等領域的集成應用,形成一批數字農業應用典型模式。到“十四五”末,創建5個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打造10個國家級數字農業試點縣和100個省級數字農業應用基地。

三、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合基層各類涉農站點資源,推進“郵樂購+益農信息社”建設,實現全省行政村站點和信息服務全覆蓋。開發應用涉農手機服務平臺,鼓勵專家和農技人員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通農戶提供實時在線指導服務。引導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政策、市場、農資、農機、金融等領域的農業信息服務,推動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在線化、便捷化。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以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為緊要,堅持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而建,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荊楚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和幸福樂園。

第一節 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

一、完善鄉村規劃體系

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科學劃定落實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推進以縣為單位“3+1”規劃體系全覆蓋。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村莊建設分類要求,以縣為落實主體,編制村莊布局規劃。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示范村在當年底前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整鎮、連線成片編制村莊建設規劃。鼓勵聯村分片編制片區發展規劃。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搭建鄉村規劃師服務平臺,優先將規劃經驗足、熟悉鄉村發展的規劃師納入平臺。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到“十四五”末,有條件、有需求的村實現“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3+1”規劃體系:“3”即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編制村莊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規劃;實施多規合一,編制實用管用的村莊建設規劃。“1”即每縣(市、區)設計提供10種以上農民建房圖集。)

二、科學規范村莊建設

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嚴禁違背農民意愿隨意撤并村莊、大拆大建搞大社區建設。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許可備案制度。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莊,嚴格按照縣鄉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理要求進行建設。以縣為單位編印農房設計圖集,推行一個相對獨立區域一種房屋設計風格,實現建筑風格相對統一、協調一致。到“十四五”末,90%的縣(市、區)完成農房設計圖集編制推廣。健全農房建設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按照“應改盡改”原則,有力有序推進農村尤其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危房改造、居民抗震加固和搬遷避讓工程。建立農村房屋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等全過程管理制度,探索推行“房長制”,明確責任主體。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對新建、改建房屋面積進行管控。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禁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保護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第二節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一、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堅持求好不求快、扎實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確保改一個成一個。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愿改盡改,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地處偏遠、干旱寒冷、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不斷提升。對摸排出來的2013年以來財政支持的農村問題廁所,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負其責、分類整改”的要求進行整改。到“十四五”末,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基本完成摸底確定的248萬戶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建改任務,同步治理46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和農村改廁。

二、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加快河湖長制向村級延伸。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管網設施,快速形成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的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體系。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條件的地方將周邊村污水接入鄉鎮污水處理廠。因地制宜推廣鄉鎮污水處理廠、微動力污水處理站、單戶三格式污水處理池、人工生態濕地、生態循環水網等治理模式。2021年,完成列入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過40%,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三、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和無害化處置,完善“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建設一批縣級垃圾焚燒廠、鄉鎮垃圾中轉站、村級垃圾封閉堆放點。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行動,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到“十四五”末,全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兩網融合”,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到“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全覆蓋。

四、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1154”工程,即到“十四五”末,建成10個鄉村建設示范縣、100個示范鎮、5000個示范村、40萬戶美麗庭院。常態化推進以“五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擴大和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工作,有條件的地方推動線路整齊有序治理。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古樹名木等,因地制宜開展荒山荒地荒灘綠化,加強農田(牧場)防護林建設和修復。引導鼓勵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庭院綠化,通過農村“四旁”植樹,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支持條件適宜地區開展森林鄉村建設,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500個森林鄉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

第三節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實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

深化“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推動農村公路逐步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推動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改造老舊縣鄉道,統籌通村主干道、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消除斷頭路。具備條件的建制鄉鎮按三級及以上標準實現雙通道連通,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推動農村公路向進村入戶延伸。加快危橋改造和安全防護工程建設。全面推行路長制。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新建和改建一批鄉鎮客運站和建制村候車亭。加快公路安防“455”工程向不通客運班車的村道延伸。到“十四五”末,按雙車道及以上標準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超900個鄉鎮通三級及以上雙通道,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客運站、建制村有候車亭。

二、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建設一批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加速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工程,加快建設漳河、引丹、東風渠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健全完善水質檢測監測體系,配套完善農村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完善農村水費形成機制和工程長效運營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化建設。到“十四五”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三、升級農村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和智慧城市建設,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適用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支持5G、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支持光纖從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到“十四五”末,千兆光纖、5G網絡基本實現鄉鎮鎮區全覆蓋,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落實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完成中央和本省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加快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進程,推進“互聯網+”黨務、政務、財務、法務等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推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網點進村,建立空間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網絡。

四、優化鄉村能源結構

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建設多能互補的農村分布式低碳綜合能源網絡,農村清潔能源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打造沼氣安全產業鏈和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建設與農村居民點相適宜的沼氣工程。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縣域電網與主網聯系薄弱問題,逐步消除農村電網供電“卡口”和“低電壓”等現象,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鄉鎮建設充換電站。實施“氣化鄉鎮”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完成5000個農村配電臺區升級改造任務。到“十四五”末,農村可再生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例達到26%以上,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氣化鄉鎮覆蓋率達到50%,完成100個清潔能源示范村創建工作。

 

第四節 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到“十四五”末,全省鄉村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合理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到“十四五”末,56人以上大班額基本消除,學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薄弱地區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每個縣市重點辦好一所中職學校或技工院校。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把耕讀教育納入教育培訓體系,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現代遠程教育。

二、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加快縣域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百萬人口以上和經濟百強縣市逐步建有三甲醫院,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實施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打造“30分鐘急救圈”。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村級衛生室按照不小于60平方米標準建設,促進遠程醫療延伸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加強鄉村醫療衛生和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村基層本地全科人才培養力度,加快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發揮農民體協作用,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到“十四五”末,全省村衛生室全部實現產權公有化和建設標準化。2021年前鄉鎮衛生院標準化達標率達到80%,“十四五”末達到或接近二級醫院水平。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培育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構建以居家為基礎、村為依托、衛生部門為支撐、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模式,鼓勵發展商業保險。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到“十四五”末,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60%,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希望家園”1000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覆蓋所有縣市及60%以上的鄉鎮中心村。

四、提升村級綜合服務能力

建立村級綜合服務站點,推進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社保等公共服務事項進駐村級綜合服務站,為農民提供“一站式”辦理服務。在人口較多的鄉村,建設種子站、科普站、農藥化肥服務站等生產性綜合服務設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推進公共場所、公共照明設施一體規劃建設,到“十四五”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實現體育場地設施全覆蓋,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普及率達到100%。制定村級公共服務目錄和代辦政務服務指導目錄,提供就業社保、衛生健康、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殘疾人服務。

第五節 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一、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渠道,推進國家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創建。推進快遞“進村”,建設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支持郵政、快遞、物流等企業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農村郵政體系、末端共同配送體系、協同發展體系、冷鏈寄遞體系。到“十四五”末,實現縣縣有公共配送物流中心、鄉鄉有綜合服務站、村村有綜合服務網點。加快推進田頭市場建設,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持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試點縣20個以上,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4000個以上,新增產地冷藏保鮮倉儲能力150萬噸。推動潛江(小龍蝦)、仙桃(黃鱔)、隨縣(香菇)、夷陵(蜜桔)、蘄春(蘄艾)、恩施(茶葉)、嘉魚(蔬菜)等縣市創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提升價格形成、信息服務、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會展貿易等主要功能。

二、提升農村生活性服務質量

穩定和擴大農村汽車消費,實施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完善縣城和中心鎮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網絡購物、移動支付、信息服務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拓展,鼓勵向農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電商消費券、商超消費券、餐飲消費券、家電消費券、出行消費券等,提升農村居民消費意愿。

三、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完善農村商貿服務網絡,優化縣域批發市場、商品集散中心、鄉村商業網點布局。實施農村消費環境凈化專項行動,聚焦食品藥品安全、農資供應等領域,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督和行政執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七章 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全面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第一節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一、實施“紅色頭雁”工程

注重從本村現任“兩委”班子成員、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鄉村教師、鄉村醫生以及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走出去的大中專畢業生、退休干部職工等群體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完善基層干部激勵措施,研究建立從優秀黨組織書記、到村任職過的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選拔鄉鎮領導干部常態化機制,建立健全優秀村(社區)干部考錄進入鄉鎮(街道)公務員隊伍和基層事業單位崗位機制。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支持各地建設鄉村振興培訓教育基地。加快推進自然村、村民小組、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統籌建立黨組織。

二、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作用。探索推行縣管干部與村黨組織書記“一帶一”傳幫帶培育模式。建好“紅色美麗村”,扶持“綠色發展村”,培育“善治示范村”,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引導建立先進村輻射周邊村、強村帶弱村、村企聯建等常態化幫扶措施。嚴格遵守“兩委”換屆規定,凈化、優化村干部隊伍。完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查處“微腐敗”力度,扎實推進清廉村居建設。

第二節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

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完善村民(代表)大會會議制度,深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組織實施村務公開陽光工程,規范村務公開程序,豐富村務公開內容。創新鄉村治理手段,推廣積分制、清單制和數字智能化治理平臺,拓寬農民參與路徑。

二、推動法治鄉村建設

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快法治廣場、長廊、院壩等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普法方式,發揮好農村學生普法教育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司法為民便民利民舉措,落實“一村一警(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加強鄉村法律援助。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邪教活動打擊力度,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強化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

三、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夯實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陣地。強化道德模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發揮好村規民約、家風家訓引導作用,建立健全監督和獎懲機制,因地制宜推廣“村規民約+家庭誠信檔案+積分制”集成化管理經驗。

四、完善基層應急管理機制

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隊伍建設,實施應急管理網格化管控,實現應急管理全覆蓋,建立有效的基層突發事件報告制度。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強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統籌利用移動、聯通、電信等主要平臺作用。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及時答疑、及時辟謠、及時安撫,完善民情疏導機制。增強農村應急物資供給能力,優化農村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與緊急配送體系。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探索構建“建、管、養、運、安”一體化的涉農安全監管網絡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第三節 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

一、大力培育新時代農村新風尚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貫徹進村入戶、走深走實。深入開展農村風俗革新行動,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時代新風。緊抓黨員干部、“兩個帶頭人”群體等關鍵人物,帶動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帶頭監督制止歪風邪氣。廣泛開展文明新風倡導行動,倡導尊老孝親、健康衛生、勤儉節約等文明行為。強化農民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樹立見賢思齊、德行天下良好風尚。豐富農民群眾身邊體育健身活動,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兩個帶頭人:黨組織帶頭人、致富帶頭人。)

二、保護傳承優秀荊楚鄉村文化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農耕文化主題類博物館名單,深挖荊楚農耕文化資源潛力。做好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管理以及轉化創新工作,支持荊楚農耕文化展示館和村史館示范點建設,到2025年,全省新增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10個,建設標準化荊楚農耕文化展示館和村史館示范點各200個。加大文化傳承藝人培養等隊伍建設力度。振興農村傳統節慶,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風化俗。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重點支持農家書屋數字化提升改造。創新文化傳承方式,大力發展荊楚特色文化,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支持機制。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四館三場”建設,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實施“百團千隊萬能人”扶持工程、“百姓舞臺”工程。鼓勵發展鄉村社會文藝團隊和農村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建立完善鄉村文化工作網絡。(四館三場: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非遺館、博物館,劇場、綜合排練場、文體廣場。)

四、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繼續實施“文化+N”行動,優化城鄉文化互動融合發展機制。依托湖北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創建500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展示區、農耕體驗示范區和荊楚魅力鄉村。實施鄉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動,支持引導鄉村特色文化企業注冊、培育、利用和保護商標。培育一批鄉土文化傳承人,發展一批鄉土特色產業。塑造荊楚文旅名縣、名鎮、名村、名街,深入開展荊楚群藝名品、鄉間綠道、鄉村美景、鄉旅人家、鄉土美食、鄉親好禮評定活動。健全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加強農村演出市場管理。

第四節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一、加快化解村級債務

全面清理核實村級債務,逐村建立臺賬,實行鄉鎮統一管理,5年內基本消除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持續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嚴控村級非生產性支出,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建立完善舉債審批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市縣設立化解村級債務專項獎補資金,落實政策減免和金融優惠政策,扎實推進村級債務化解。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有和民營企業以及其他市場主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對幫扶”,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不斷增強村級造血功能、化債能力。到2023年,全省非經營性負債50萬元以下的村實現債務清零。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

二、積極探索多種集體經濟發展形式

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采取發包、租賃、托管、入股、聯合經營、自主經營等方式,整合資金、資產、資源、勞動力等各種要素參與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探索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資產盤活型、土地股份合作型等符合自身特點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形式。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或參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社,流轉或利用集體所有資源,發展現代特色農林業、品牌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創辦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社、勞務合作社等服務實體,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供銷合作社和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等經濟實體,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項目。

第五節 著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一、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

加快培養科技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歷提升行動,充分調動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等涉農院校、農廣校、科研推廣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的力量,提升農民教育培訓針對性、有效性、多元性和規范性,年培訓高素質農民3萬人以上。加快培養生產經營人才。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返鄉創業者,分層分類開展農業產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農村青年創業培訓,推動鄉村產業帶頭人培訓“倍增計劃”。加快培養實用人才。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方式,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及農民技能大賽,選用鄉村能工巧匠。加快培養管理人才。推動“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常態化,健全完善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每年定向培養3000名“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的農村高層次人才,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二、加大農民創業就業支持力度

優化創業服務。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興辦企業、做大產業,鼓勵社會資本支持農民創業。組建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專家團,集中提供項目信息選擇、政策咨詢、注冊代辦等一站式服務。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把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家、科技研發人才和返鄉創業人才,納入各地人才培育扶持范圍。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春潮行動”,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式培訓,支持農村轉移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加快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建設,將更多的產業留在農村,就近吸納本地農民就業。

三、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普惠性的農民補貼長效機制。保持強農惠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強化創新性,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拓展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創新農業保險支持形式。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拓寬財政補貼農業保險險種和范圍,充分調動農戶投保積極性,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積極推進主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豐富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創新農業產業鏈保險模式,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保險金融創新,提升保險服務水平。

第八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以妥善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為主線,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著力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第一節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

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探索土地集體所有權有效實現形式。完善土地承包數據庫和信息平臺,推進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強化數據成果應用。加強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完善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的辦法,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網簽制度。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查和風險防范制度。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或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到2025年,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流轉合同簽訂率達到80%以上,承包經營糾紛年度調處率達到90%以上。

二、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強化農村宅基地管理,出臺關于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的辦法。明晰宅基地所有權具體歸屬,完善宅基地所有權行使機制,建立村集體行使宅基地規劃、分配、調整等權利的具體制度,細化以農戶為單位分配取得宅基地的具體條件和實施辦法,完善農村居民合理建房用地保障制度,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管理,建立健全宅基地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保障機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抵押、自愿有償退出、有償使用的有效途徑,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完善農村宅基地縣級人民政府審批制度,落實農村宅基地縣鄉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健全農村宅基地統計調查制度,建設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宅基地數字化管理。

三、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分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021年到2022年在24個縣(市、區)先行推進,探索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主體、權能、模式、途徑和程序,完善收益分配和服務監管制度。2023年起,逐步向全省推開。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征地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民集體合法權益。

第二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一、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鞏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果,做好年度清查,按照相關規定將各級財政投入到村集體形成的資產確權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發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證書。銜接做好村級建制調整(合村并居)后的集體資產管理和村民集體資產權利保護、村級“兩委”換屆后的集體經濟組織換屆等工作。修訂《湖北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湖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制定湖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健全集體經濟法規政策體系。完善湖北省農村集體資產信息服務平臺,推進集體經濟監管信息化。開展集體經濟組織示范創建,到“十四五”末,創建100個省級示范性集體經濟組織。

二、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

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功能定位、機構性質和管理體制,修訂《湖北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管暫行辦法》。加快建設市、縣、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到2025年,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有效提供信息傳遞、價格發現、交易中介等服務。完善湖北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全省聯網。探索建立農村產權資產評估和融資擔保服務體系。

第三節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與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引導支持金融機構單列涉農信貸投放計劃,新增涉農貸款2萬億元以上。推進“湖北省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實驗示范區”加快建設,形成可推廣、易復制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模式。深入推進金融惠企政策與重點農業產業鏈融資需求高效對接,為全省10條農業主導產業鏈配備金融鏈長。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面向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企業等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圍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領域開發新型信貸產品,推動基于農業供應鏈的授信模式,加快創新“三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涉農主體的融資增信機制,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以村為單位、以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對象,開展整村建檔評級授信。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繼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探索創新天氣指數、價格指數、“保險+期貨”等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涉農數字金融,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推動各地與網商銀行合作支農。

第四節 統籌推進農業綜合改革

一、提高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

健全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全面落實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實施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能力提升行動,加大執法培訓和執法監督力度,逐步完善執法人員保障政策和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各項管理制度。推進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強化部門聯動,完善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切實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對長江禁漁、種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違法行為查處力度。

二、深化農墾改革

持續推進農墾改革。指導市、縣培育壯大農墾國有農業骨干企業。健全農墾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完善優化特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加強農墾土地監管,明晰國有資產權屬關系,建立符合農墾特點、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升國有資本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統籌推進涉農各項改革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進實施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落實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進基層社提質增效、縣級社加快振興、各層級緊密聯結、社有企業轉型升級,以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為重點,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建成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深化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建管一體化試點,探索將農田水利資產轉為集體股權或量化到受益農戶的辦法,探索農田水利工程抵押融資辦法。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工程建設和管護機制、用水管理機制,落實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市、縣、鄉黨委和政府定期研究“三農”工作,部署推動規劃落實。

第二節 健全責任體系

各市(州)和涉農縣(市、區)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根據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將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指標計劃體系,設置年度目標,確定年度工作重點,組織協調資源投入,確保規劃真正落到實處。市(州)級政府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強化縣(市、區)級政府主體責任,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對實施效果負責。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支持鼓勵各地區、各部門在工作中勇于擔當作為,敢于改革創新。

第三節 加大要素保障

資金保障。農業農村財政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專項資金或發展基金,舉辦農業農村招商引資專場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降低擔保門檻、擴大覆蓋面。土地保障。鼓勵依法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對利用收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項目。人才保障。建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高素質農民;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和鄉村專業人才定向委托培養制度,培育鄉村專業人才隊伍;支持國家工作人員和專業人才到鄉村掛職和定期服務;鼓勵和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第四節 鼓勵基層探索

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總體要求,推動農村改革試驗區集成創新,支持市(州)、縣(市、區)創建跨區域、綜合性、創新型的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加快試點成果推廣應用,發揮好先行先試、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引導農民參與、堅持農民主體、支持農民創新,從解決基層干部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在湖北可推廣的示范典型。

第五節 實施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貫徹執行規劃部署安排,落實任務要求。省農業農村廳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定期組織督導評估,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

 

 

 

 

 

 

 

 

 

 

  引 號:011043102/2021-58715

類: 農業、畜牧業、漁業 ; 

發布機構:省人民政府

發文日期:2021年09月30日

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號:鄂政發〔2021〕19號

效力狀態: 有效

發布日期:2021年11月04日

 

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2021年9月30日

 

 

 

 

 

 

 

 

 

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第三節“十四五”總體要求

第二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第二節加快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三節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第四節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第五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三章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保持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第三節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四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第五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第四章 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第一節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第二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第三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四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節深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第五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第一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第二節建設現代種業新高地

第三節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四節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第一節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

第二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第三節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五節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第七章 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第二節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第三節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

第四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第五節著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八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第一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第三節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

第四節統籌推進農業綜合改革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健全責任體系

第三節加大要素保障

第四節鼓勵基層探索

第五節實施監測評估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沖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農業農村工作重心將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總體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農民增收為基點,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著力點,科學回答“三農”“四字之問”,奮力推進我省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四字之問:重中之重有多“重”、優先發展如何“先”、全面推進怎么“進”、新型關系新在“哪”。)

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依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系列重要論述,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部署,突出攻脫貧、保供給、促振興,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守好社會穩定“戰略后院”,“三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堅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58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產業扶貧扎實推進,37個貧困縣初步形成54個主導產業,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建成產業扶貧基地3.6萬個,產業扶貧成為全省脫貧攻堅中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工程”。

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精心編制《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率先出臺《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配套制定《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辦法》,努力推進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基本建立,一批鄉村振興的典型縣、示范村競相涌現,為全力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農業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生豬養殖較快恢復,淡水魚產量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5∶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20萬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3%。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全面打響,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7年實現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較高水平。

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現。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努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統籌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重大成效。新建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375.9萬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96.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達到“五有”標準。建成并運行89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9.9%。(五有: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提前實現農村公路“組組通”,全面完成電網改造升級任務,4G網絡、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鄉鎮天然氣通氣比例達到40%。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村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面實行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基層黨組織建設顯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創建成效顯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06元,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三農”改革持續深化。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深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簽約率達到76%。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歷史性摸清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底。農業信貸擔保、抵押擔保試點逐步推開,農業保險不斷“擴面、增品、提標”,農墾、供銷社、農業水價、集體林權等改革不斷深化。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農業農村進入全面振興,加速向現代化邁進的關鍵五年。農業農村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變化。

從機遇方面看,歷年積累的“三農”優勢,為接續推進我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三個沒有改變”的超強韌性為農業由大向強轉變蓄積了強勁發展勢能;“五期疊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孕育新的發展契機;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將為農業農村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賦予農業農村發展更大活力。(三個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五期疊加:戰略機遇疊加期、政策紅利釋放期、發展布局優化期、蓄積勢能迸發期、省域治理提升期。)

從挑戰方面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貿易壁壘由傳統型向新型轉變,國際農業供應鏈格局受到沖擊,糧食安全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給“保供固安全”帶來巨大壓力。非洲豬瘟、禽流感、豬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以及旱災、洪災、暴雨、霜凍等極端天氣頻繁疊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高質量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從問題方面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湖北最大的實際,“三農”領域發展短板比較明顯。一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和全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二是農業穩產高產基礎不牢,全省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不足五成,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不足六成,防御重大自然災害、旱澇保收能力不強。三是科教大省資源優勢潛能釋放不足,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存在“兩張皮”現象,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比較滯后。四是鄉村治理新老問題交織、盲點多,農村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領域短板弱項明顯,鄉村“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度還不夠高。五是農業農村改革開放還不充分,鄉村振興面臨“人才荒”“用地難”“融資貴”難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任務艱巨。六是農民經營性收入總量偏少,工資性收入增速下滑,財產性凈收入占比低,持續增收面臨較大壓力。

必須統籌處理好抓機遇與迎挑戰、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

第三節“十四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民增收為基點,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著力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水平,努力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中展現“三農”新作為。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四個優先”發展要求,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三、主要目標

(一)發展定位

落實省委“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總體要求,打造農業農村“六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湖北農業農村發展能級和水平。

打造全國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在統籌保糧供油的基礎上,突破性發展鱖魚、烏鱧、黃顙魚、鱔鰍、河蟹等名特品種,保持湖北特色淡水漁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潛江龍蝦”成為全國小龍蝦第一品牌。提升湖北“綠紅黑白高香茶”內在品質,實施鄂茶效能倍增計劃,力爭湖北茶產業綜合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布局“三江三庫”,打造以蜜桔、臍橙為主的知名“橘谷”,保持全國前三名。傳承藥圣之鄉、神農故里等歷史文化,挖掘蘄艾、茯苓等中藥材發展潛力,建成“中國華中藥庫”。(三江三庫:長江、漢江、清江和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富水水庫。)

打造中部三產融合發展先行區。鞏固拓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成果,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集聚發展、提升發展”,將武漢市打造成中部地區城鄉融合綜合發展示范區。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帶動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以農旅結合為特點的休閑農業產值突破600億元。把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荊門市等打造成農產品加工骨干區和三產融合發展先行區。(十百千萬”工程:即圍繞10個優勢農業產業,重點培育100家細分行業領軍龍頭企業、100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帶動近1000萬農戶增收。)

打造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圍繞“農民要效益、市民要放心、環境要綠色”,推動江漢平原、咸寧、黃岡等沿長江流域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等,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農業樣板;推動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四大生態屏障區加快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樣板;推動大城市近郊綜合整治,打造綠色“菜籃子”和都市綠色田園綜合體樣板。推動企業微循環、區域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爭創國家全域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

打造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以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洪山實驗室等為骨干,聚合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科研力量,在水稻和油菜育種、生豬品種改良、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在糧油、果蔬等優質綠色高效種植和加工、淡水養殖尾水治理、農機高端裝備制造、數字農業等領域,加快成果中試熟化;落實湖北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十條”,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把湖北打造成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

打造全國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搭建好湖北農業農村改革“四梁八柱”,推廣沙洋“按戶集中、連片種植”成功經驗,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土地依法有序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農村產權交易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清人分類”工作,全面激活農村集體資產,推動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加快建成全國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

打造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試驗區。開展產業促共富、建設促共富、幫扶促共富、改革促共富活動,實施鄉村產業升級建設行動,以高能級產業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鄉村從較低標準向更高水平邁進,將武漢市東西湖區、黃陂區和宜昌市夷陵區等打造成首批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試驗區。

(二)發展目標。

2025年,全省農業產業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村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跨過2萬元大關,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武漢等大城市近郊以及大冶市、潛江市、仙桃市、宜都市等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產品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稻谷、小麥等口糧絕對安全。落實穩產保供“八條措施”,生豬年出欄量穩定在4200萬頭左右,提高有效應對“豬周期”的能力。突破性發展高油酸油菜、油用花生、油茶等,油菜籽產量突破250萬噸,為提高國家油料自給率作出更大貢獻。突破性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淡水產品、茶葉、柑橘、食用菌、蔬菜、蜂蜜等特色農產品位居全國前列。積極發展中藥農業等新業態。

農業產業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壯大10大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培育100家細分行業領軍龍頭企業、100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帶動近1000萬農戶增收。農產品加工產值過30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20個以上、過10億元的鎮達到100個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突破性發展,產值超過1.85萬億元,躍居全國前五,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1.5∶1提升到2.8∶1,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全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達到20個。“湖北制造”農機裝備業年產值突破120億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過40%。新建雙車道及以上標準農村公路4萬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5G網絡基本實現鄉鎮鎮區全覆蓋、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到“十四五”末,在原有20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基礎上,再建5000個鄉村建設行動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達到浙江“千萬工程”現有水平。

農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成效。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完成村級集體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基本消除集體收入“空殼村”,年經營收益過5萬元的村比重達到85%以上,其中年經營收益過50萬元的經濟強村比重達到1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00元,進入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2縮小到2.0左右,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000元,與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倍差由2.1縮小到1.9。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再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12.5%。(空殼村:指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的行政村。)

展望到2035年,圍繞生產設施化、服務社會化、產業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環境綠色化、治理高效化、農民技能化以及鄉風文明化,全省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面建立,建成農業產業強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基本實現;農民收入邁上新臺階,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以防止規模性返貧為重點,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持續抓好產業就業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等重點工作,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過渡期內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分類有序推動現行幫扶政策的延續、優化、調整。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行常態化監測,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飲水安全保障機制,推行以城帶鄉、以大帶小、小小聯合等管護模式。繼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基”工程。摸清扶貧項目資產底數,縣、鄉、村建立資產臺賬,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統籌推進區域協作和定點幫扶,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落實華中農業大學等17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責任。鞏固湖北與東部省份勞務協作機制,做好脫貧勞動力跨省就業跟蹤服務,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創新省內區域協作機制,按照“一幫一”的原則,由武漢市等14市采取跨市區域協助和市內結對幫扶相結合的形式,推動經濟強市縣與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結對幫扶。(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五基:發展基本產業、解決基本就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優化基層社會治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 加快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不斷完善“省負總責、市州協調、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實行“五級書記”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壓實縣(市、區)委“一線指揮部”和縣(市、區)委書記“一線總指揮”責任。建立健全37名省級領導鄉村振興聯系點工作機制。按照“聯縣駐村”工作機制,完善省直部門、高等院校、國有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三甲醫院對3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結對關系,嚴格落實省直各牽頭單位、責任單位的18項重點工作責任分工,推進政策措施落地落細。堅持完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統籌安排329家省派駐村工作隊伍力量,因村派人、科學組隊。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落實省直單位到宣恩縣等37個幫扶縣掛職選派工作,鼓勵和引導人才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基層流動。保持財政支持政策總體穩定,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調整支出重點,財政資金適當向28個國定脫貧縣傾斜,逐步提高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落實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和脫貧地區再貸款政策,全省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后續扶持貸款投放總額不低于120億元。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第三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加強脫貧地區農村重點監測戶、邊緣戶、突發重大災情返貧戶常態化監測,建立完善脫貧人口實時監測平臺,優化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提高政策精準性,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幫助其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發展產業、參與就業;對脫貧人口中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供養范圍。省財政每年繼續安排22億元,用于農村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兜底保障工作。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救助。

第四節 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立足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聚焦特色產業,大力實施茶葉、水果、中藥材、特種養殖等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積極拓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由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逐步向集中連片、全體受益轉變,由支持種養環節逐步向全產業鏈拓展轉變。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評定繼續優先向脫貧縣傾斜。強化產業發展服務支持,優化銷售平臺建設,拓展銷售渠道,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支持脫貧地區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重點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第五節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創新城鄉人力要素流動機制

深入推進“三鄉工程”,強化支持措施。打通脫貧縣與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城鄉融合制度性通道,鼓勵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等事業單位科研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離崗創業、技術入股。推進城市科教文衛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除武漢市中心城區外,探索放開地區落戶限制,有序引導農業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轉移城鎮落戶,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

二、創新農業農村用地方式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功能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開發邊界內聚集,完善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分揀、初加工、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必須的配套設施建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等約束條件、不破壞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條件下,可在村莊建設邊界外就近布局。合理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產業。

三、拓展資金來源渠道

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及相關平臺建設,打造社會資本投資合作平臺,為社會資本投向“三農”提供規劃、項目信息、融資、建設運營等投資服務。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按照當年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逐步達到50%以上計提,若計提數小于土地出讓收入8%的,則按不低于土地出讓收入8%計提;或按照當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逐步達到10%以上計提,集中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鄉村金融服務和市場體系建設,完善鄉村信用體系和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力度。健全融資貸款和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

第三章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以建設長江中游水稻產業帶、長江中下游油菜產業帶等為重點,強化保供固安全,推進糧食、生豬、油菜等大宗農副產品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繼續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納入全省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進一步壓實糧食安全工作責任。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最低收購價格、農機購置補貼等配套支持政策。推動全程社會化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采取有效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鞏固提升江漢平原、鄂北崗地、鄂東三大糧食主產區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生產,鞏固水稻生產優勢區、提升優質再生稻、“水稻+”綜合種養生產水平,擴大中強筋專用小麥生產、穩定中弱筋小麥生產,鞏固玉米傳統優勢區、支持適宜地區發展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集成示范“五節三高”綠色生產技術體系,提檔升級稻漁綜合種養、水稻“一種兩收”等模式,優化推廣麥稻、油稻等傳統周年種植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特色糧食產業多功能開發。深入推進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功能提升區、特色優勢區建設,在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重點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在功能提升區重點推進補短板、強質效、延鏈條,在特色優勢區重點推進名優精品創建。到2025年,全省水稻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左右,小麥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玉米面積穩定在1150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500億斤以上。(五節三高: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工,高質、高產、高效。)

 

第二節 保持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一、提升畜禽綠色供給效能

堅持“穩豬禽、擴牛羊、興奶業”,深入推進畜禽標準化養殖,持續開展養殖場標準化改造提升,高標準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0%。穩步推進智能化養殖,建設一批“智能監測、精準飼喂、物聯管理”的現代化養殖場。促進畜禽產能穩定發展,“十四五”時期,生豬出欄穩定在420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穩定在230萬頭以上,家禽存欄穩定在6億只以上,出欄穩定在5億只以上。實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肉牛和肉羊出欄分別由2020年的102萬頭、533萬只,增加到2025年的115萬頭和628萬只以上。推動奶業差異化發展,鞏固重點區,開辟發展區,構建都市型奶源基地,到2025年,全省奶牛存欄過5萬頭,奶牛平均單產水平達到8.5噸。肉類、蛋類、奶類產量分別由2020年的307.1萬噸、193.1萬噸、13.4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450萬噸、195萬噸、14.7萬噸,豬肉、禽肉和禽蛋實現基本自給,牛羊肉自給率達到85%。

二、不斷提高油料自給水平

落實油料供給保障、產油大縣獎勵等政策,組織實施油菜輪作試點、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大型商品油料基地建設等重大項目,加快應用“雙低、雙高、多抗”油菜新品種,示范推廣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新模式,推動油菜多功能利用,加快油菜全生育期利用、全價值鏈發掘、全產業鏈開發,打造長江流域、漢江流域“雙低”油菜核心區和以荊門為核心的高油酸油菜產業示范基地。提升鄂北崗地、鄂東大別山區高油酸花生生產能力。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推進多油并舉,提高油料自給率。“十四五”期間,全省累計壓減冬閑田擴種油菜200萬畝,創建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500萬畝,全省油菜面積穩定在1700萬畝左右,特色油料面積穩定在500萬畝左右。

三、全面推進漁業提質增效

圍繞漁業綠色化,強化養殖尾水治理,集中連片改造標準化養殖池塘100萬畝,打造萬畝集中連片示范點15個,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10家以上。圍繞漁業高效化,推廣陸基工程化、池塘設施化、循環水養殖工廠化等技術模式,建設設施漁業示范點100家以上。圍繞漁業生態化,有序發展大水面增殖漁業,推進大水面高質量綠色發展,調節大宗淡水產品上市供應和市場價格。圍繞漁業高質化,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推進長江魚規模化繁育和標準化生產,推廣小龍蝦、黃鱔、黃顙魚、河蟹、武昌魚等特色品種,培育小龍蝦新品種(系)1個,建設“七錢蝦”養殖示范基地50家以上,全省名特優品種產量占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

四、滿足蔬菜多樣化需求

按照多樣化、市場化、安全化需求,持續優化蔬菜品種結構,以設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食用菌五大優勢特色蔬菜為主,依托種植業產業振興示范引領區建設,打造19個設施蔬菜示范縣、10個露地冬春蔬菜示范縣,做精做優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產業振興特色優勢區,積極發展品種多樣、品質良好和區域適宜的產品,逐步形成品種豐富、上市供應均衡、區域特色鮮明的生產布局。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穩定在1850萬畝左右,總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

五、推進農業防災減災常態化

完善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建設省級農作物病蟲監測調度指揮平臺,推進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水平。統籌抓好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動物疫病和畜產品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人、財、技、物綜合保障,健全農業重大災害快速響應機制。強化農業防災救災知識宣傳普及,提高群防群控聯防聯控能力。

第三節 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加強綠色生產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研究,在節本降耗、節水灌溉、綠色投入品、農業綜合種養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建設一批省級以上農業科技試驗基地。加強農業生物技術在種子種苗繁育、綠色防控等領域的應用研究,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抗逆新品種。大力推廣穩糧增效、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畜禽標準化養殖等高效生態模式。推廣以“三沼”利用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節水農業,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藥“處方制”和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每年建立省部級綠色防控示范基地100個以上,市縣級示范樣板200個以上,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和綠色防控覆蓋率超過45%。加強養殖用投入品分類監管,規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使用,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鼓勵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清潔農業投入品、農業污染治理的市場主體發展。

二、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快農業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增點擴面,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建設區域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建立健全第三方參與畜禽糞污治理利用體制機制,推進糞肥還田利用,到“十四五”末,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80%,養殖尾水治理面積達到160萬畝。建設15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全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5%。加快普及標準地膜,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廢舊農膜機械化撿拾和專業化回收,力爭農膜回收率達到80%。鞏固新洲區、仙桃市、赤壁市、潛江市、沙洋縣、秭歸縣、枝江市、江陵縣、英山縣、武穴市等10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成果,建立健全回收處理體系。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

三、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

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構建區域農業綠色生態系統。持續推進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探索農業土著種基因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示范,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推進福壽螺、水花生等入侵物種預警監測與綜合防控,加強農業資源環境預警監測“一張網”建設,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組織開展“生態農場”建設與認證,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生態農產品價格實現機制。

四、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

堅持“為全局計、為子孫謀”,堅決打贏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將長江“十年禁漁”納入地方政府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著力鞏固“四清四無”成效。細化長效機制,從“水里”到“餐桌”的全鏈條入手,加強跨區域、跨部門的執法合作,探索建立長江禁捕執法管理網格體系,實現全省1061公里的長江干流、858公里的漢江干流和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全覆蓋。硬化執法能力,加強漁政執法隊伍建設,配齊護漁員隊伍,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天網工程”,配備一批執法車、漁政船艇、密拍設備、無人機等現代化執法裝備,推動建立人防與技防并重、專管與群管結合的保護管理新機制。強化轉產安置,加強退捕漁民就業、社保和安置情況動態監控,組織退捕漁民就業幫扶“暖心行動”,開展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送信息的“四送”活動,多措并舉推動退捕漁民穩定就業。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20億尾以上,合理開展增殖資源回捕。(四清四無:清江、清湖、清船、清網,無捕撈船舶、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

第四節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一、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用養結合、綜合治理、嚴格監管、永續利用的原則,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加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按照“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等原則,加強耕地利用規范化管理。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國家下達的考核指標。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嚴格遵守稻田邊溝等面積不得超過10%的技術標準。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

二、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

按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要求,優先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劃分江漢平原、鄂北崗地、鄂東丘陵、鄂西山地4個類型,分區確定建設內容和建設重點,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字方針,完成111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織密農田建設數據資源管理“一張網”,構建綠色農田建設監管“一張圖”。堅持建管并重,探索建立“田長制”“園長制”等,確保建一畝、管一畝、成一畝。

三、持續提升耕地地力

建立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數字耕地”大數據平臺,做好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工作。扎實開展年度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以農戶土地二輪延包面積基礎上確權的實測面積作為農戶申報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的依據,安全、及時將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戶,提高補貼效能。持續開展土壤環境質量風險監控、耕地障礙修復與綜合治理,推進酸化土壤治理和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整縣推進等項目建設,集成推廣土壤培肥改良、耕地障礙修復。強化農機深松整地,推進耕作層構建與保護利用。持續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工業“三廢”污染耕地等行為,建成一批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示范區。

第五節 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一、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

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300項,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加強示范引領,構建1-2個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及標準綜合體,命名15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爭創一批國家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開展標準協同攻關,深入推進農業標準互聯互通,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農業標準體系。支持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的原料和生產基地,優化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落實動態管理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示范認定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400個以上。

二、推進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

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以上。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和資質認定管理,穩定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機制,擴大監測覆蓋面,確保全省定量抽檢農產品樣品數量穩定在1.5批次/千人以上。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信息平臺,圍繞全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開展質量安全風險因子篩查評估和預警預測,提出風險防范對策措施,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

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協作機制,進一步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礎。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分別達到30個、65個,基本覆蓋“菜籃子”產品主產縣。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響亮行動”,對已命名縣(市、區)實施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加快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廣應用,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推廣“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化、規范化和精準化,實現網格化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管服務全覆蓋。

 

第四章 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按照構建“51020”現代產業體系部署,堅持立足資源稟賦,聚焦優勢主導產業,瞄準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建立和落實“鏈長制”,千方百計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現代農產品加工萬億級產業,促進我省由農業產量大省向農業產業強省轉變。(“51020”: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第一節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一、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布局

深化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形成功能定位清晰、資源匹配合理、特色優勢彰顯、區域發展協調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二、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

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布局加工產能,建設加工園區,推進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聚集。以園區為載體,重點建設27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引導產業從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群發展轉變。

 

三、優化鄉村旅游業布局

發揮湖北“江湖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一帶六片區”鄉村旅游空間格局,中遠期建成“長江鄉村旅游帶”。武漢都市農業鄉村旅游片區:重點發展以鄉村觀光體驗為主導的休閑度假,打造全國都市農業典范。宜昌桔都茶鄉鄉村旅游片區:按景區標準打造整個宜昌地區,建成國內全域景區鄉村旅游樣板。恩施民族風情鄉村旅游片區:突出生態風景、民族風情特色,建成全國著名的民族風情鄉村旅游目的地。鄂東四季花木鄉村旅游片區:以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等為重點,創新花木循環經濟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鄂西北山地生態鄉村旅游片區:以山林生態環境優越、綠色原生態農副產品豐富為依托,打造國內山地生態與鄉村旅游完美融合的典范。江漢平原水鄉田園鄉村旅游片區:將楚漢文化同江漢漁米水鄉風光結合,建成湖北水鄉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樣板,鼓勵發展康養農業。

第二節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打造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

抓好重點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責任落實,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城鄉要素聯動、科技進步促動、能人回鄉推動,著力發展優質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小龍蝦)、蔬菜(食用菌、蓮、魔芋)、家禽及蛋制品、茶葉、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中藥材等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由單一的農副產品生產為主向科研、生產、加工、貿易、休閑旅游等全產業鏈拓展。到“十四五”末,優質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小龍蝦)、蔬菜(食用菌、蓮、魔芋)、茶葉、家禽及蛋制品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1000億元,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中藥材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500億元。每年推動1條產業鏈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1-2個縣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實施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突出龍頭企業與主導產業一體培育壯大,突出加工型和科技型、服務型企業一體培育壯大,突出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企業一體培育壯大。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瞄準細分行業領域,建設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建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庫,招引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每個縣(市、區)每年通過招商引資培育2家以上規上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建設一批產學研融合的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龍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國家級龍頭企業都建立研發機構,省級龍頭企業都有科技和人才培養支撐單位。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拓新興消費市場,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支持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三、打造國內外知名農業品牌

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進一步提升“隨州香菇”“潛江龍蝦”“洪湖蓮藕”“京山橋米”“宜昌蜜桔”“恩施玉露”“赤壁青磚茶”等重點品牌,發布《湖北農業品牌發展報告》,推廣一批品牌建設案例。建立完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管理標準體系,制定一批產品質量標準,培育一批品牌企業,形成一批品牌產品,建立一套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重點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領跑全國。辦好湖北農博會、漢江流域農博會、恩施硒博會、潛江龍蝦節、隨州香菇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提升市場開拓與輻射帶動能力。

第三節 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培育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按照有健全組織機構、有完善章程制度、有生產技術服務標準、有規范財務管理、有合理盈余分配、有服務帶動能力標準,開展“百家典范千家示范萬家規范行動”,有序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鼓勵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聯合社,抓實人才培訓、試點示范和典型推介,深化社企對接。到2025年,全省登記注冊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0萬家以上,縣級以上示范社占比達到10%,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達到1000家,農戶入社率達到55%。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推動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農戶適度擴大經營規模,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在每個行政村重點培育1-2個“有合法登記注冊、有適度經營規模、有規范財務管理、有先進生產技術、有穩定主導產業、有良好經營效益”的家庭農場,每年遴選150個創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統籌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節余指標,優先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用地需求。統籌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輪作休耕、耕地質量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財政支農項目。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稅收減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優惠信貸支持。

二、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聚焦農業生產薄弱環節和服務小農戶,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快速發展。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推廣“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服務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組織形式,支持服務主體加強與科技深度融合。圍繞農業全產業鏈探索建設多種類型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更大范圍的服務資源整合利用。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強化行業指導。到2025年,涉農鄉鎮縣級以上示范性服務組織實現全覆蓋。

三、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跟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形成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到2025年,創建30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帶動農民深度參與農業產業化。推進股份合作、資產收益、勞務合作、聯合發展等融合形式,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等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績效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相關財政支農資金支持和項目審批、驗收、示范評定的參考依據。

第四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推動“農業+”業態融合

以縣域為單元,建立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發展模式,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等。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引導各地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業態。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交叉重組、滲透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農業、親子體驗、功能農業等業態。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發展共享經濟、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新零售等業態。

二、打造產業融合載體

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和產業帶,打造一批以農產品加工、農旅融合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強村、強鎮、強縣。按照大基地、大科技、大品牌、大市場的思路,加強農產品加工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引導市場主體向鄉村聚集,帶動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建設一批小龍蝦、茶葉、柑橘、香菇、蘄艾等特色產業小鎮,圍繞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每年打造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打造50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300個休閑農業重點園區和10個重點縣。

第五節 深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一、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對接

搶抓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機遇,利用國家援外項目、南南合作及多雙邊合作平臺,推動湖北農業市場主體、農業技術、農業科技人員“走出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方位農業交流合作,引導湖北特色優勢農業龍頭企業與沿線國家實現市場對接、規則對接、標準對接、品牌對接、產品對接、文化對接,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境外農業示范園區、境外農產品營銷平臺、農業產能合作、南南合作等“一帶一路”項目建設。

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走深走實

完善“湖北農業走出去重點項目儲備庫”,篩選并支持重點產能合作項目建設。加強湖北農業對外合作聯盟平臺建設,堅持國有民營并舉培育農業對外合作市場主體,組織引導湖北農業企業優勢互補、抱團出海,實現全球化布局。引導省內有意愿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在東南亞、南亞及東南部非洲等重點區域開展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及境內配套等合作。發揮農墾“國家隊”作用,支持湖北聯豐海外農業集團開展招商引資,推進莫桑比克國家級境外農業示范區建設,支持岡比亞等省級境外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鼓勵省內大型流通企業積極進口資源型農產品,以及熱帶水果等短缺型農產品。

三、促進高質量農產品“走出去”

按照“加快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圍繞香菇、茶葉、木耳、果蔬、蛋品、罐頭食品、中藥材、淡水產品(含小龍蝦)、天然蜂蜜、生豬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10個國家級和50個省級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探索符合湖北特色的農業服務貿易發展新模式,扶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市場主體對接國際市場,開展技術升級、國際標準運用、國際品牌培養、國際認證及國際展示展銷。全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支持東南亞、日韓、中亞、北非、俄羅斯等重點湖北農產品境外營銷平臺建設。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鞏固湖北特色優勢農產品在港澳市場占有率。開展湖北農產品境外營銷推介行動,支持龍頭企業參加進博會、世博會、東盟博覽會及香港美食節、意大利蔬菜展等線上線下、境內境外重要國際農產品展銷展示活動,提升湖北農產品知名度。

 

第五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創新引領,在“藏糧于技”、畜禽良種培育、農業綠色發展、智慧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國家和湖北戰略需求,加快推進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洪山實驗室、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培育農業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園藝作物種質與品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料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油菜產業、淡水漁業、生物農藥、家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等一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進農業區域產業共性技術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支持建設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綜合實驗平臺、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科技中心(武漢),支持培育果樹種質創新、現代食品制造與生物轉化等省重點實驗室,高質量建成油菜、漁業、柑橘、蓮藕、生物農藥、生物酶制劑、富有機硒集成等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蘄艾、薯芋等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創新聯合體、專業型研究所、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打造一批產業協同創新基地。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新建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園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星創天地。

二、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聚焦“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在基因編輯、基因組育種、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智能表型組學、生命健康等農業基礎前沿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性布局,突破一批原創性的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整合國家和省級農業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資源,圍繞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在生物育種、動物疫苗、飼料添加劑、環境微生物、果菜茶全程機械化、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貯運、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機和高端裝備、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功能產品開發等細分行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實現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在農作物優質綠色高效栽培、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淡水養殖尾水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加強技術模式的應用研究和中試熟化,實現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和多領域集成創新。“十四五”期間,力爭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由全國第七位躍升至前五位。

三、大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深入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對接、創新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建設,搭建開放共享、服務高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實施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探索建立“百校聯百縣”鄉村振興協作機制,深入開展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鄉村振興荊楚行”活動、農業科技“五五”工程。鼓勵院士專家下沉農業生產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實用性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十四五”期間,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由65%提升至70%。(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陳煥春、鄧秀新5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圍繞湖北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對口聯系50個湖北重點縣(市、區),對接服務500家龍頭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五五”工程:研發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50項、集成示范先進實用科技成果500項、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50項、建設農業科技引領示范村(鎮)50個、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家。)

四、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項目,加快構建以國家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廣泛參與的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探索建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管理體制,培養年輕高素質人才。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保障水平,“十四五”末,農技推廣人員達到20000人以上,增強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農業科研院所、高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技推廣服務。鼓勵農技人員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

第二節 建設現代種業新高地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用三年時間全面摸清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家底。支持改擴建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推動建設種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分中心。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對符合條件的種質資源場(區、圃)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實施認證掛牌管理。完善種質資源調查、鑒定、評價體系,強化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夯實育種創新基礎。依托湖北先進的生物基因檢測技術,積極參與國家級南繁生物基因鑒定檢測中心建設。

二、提升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種業企業與洪山實驗室等種業創新平臺深度融合,建立育種創新聯合體,綜合運用生物育種和常規育種技術,穩步推進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生豬、肉牛、肉羊、家禽、水產等優勢特色品種聯合攻關。強化種質資源深度挖掘,創制一批性狀優異的新材料,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系)。持續推進“看禾選種”,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力爭全省自主選育新品種應用覆蓋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深入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重點開展特色豬、雞、牛、羊、鴨品種選育,大力發展“楚豬芯片”和“楚禽芯片”,培育生豬新品種(系)1-2個、家禽新品種(系)2-3個。推動小龍蝦、黃鱔、黃顙魚、鱸魚、翹嘴鲌、鱖魚等特色水產品種的重大育種創新和本土化培育。打造“糧、經、飼”各具特色,大、中、小企業互為補充的現代種業產業集群,依托優勢種業及企業集群,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

三、強化供種保障能力建設

實施國家農作物、畜禽、水產育種創新項目。按照“五化”要求,推進公安縣雜交水稻、谷城縣和浠水縣油菜等3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建設,以及孝感市孝南區和巴東縣茶葉、長陽縣和漢川市蔬菜、英山縣中藥材、老河口市梨等6個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持續推進南繁科研基地建設。支持8個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1個國家級家禽良種擴繁場提檔升級,支持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改擴建。以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孝感市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展示中心為重點,建設標準化品種試驗、展示評價、示范推廣基地及專業化種子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進一步完善種子供需監測預警體系,強化國家和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提升應急保供能力。(“五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

第三節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一、壯大“湖北制造”農機裝備產業

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產業結構與布局,做大做強主機骨干企業,做優做精零部件企業。聚焦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發展急需的缺門斷檔農機產品,出臺農機裝備產業支持鼓勵項目清單和農機產品需求與導向目錄。加大農機科技創新力度,對全省急需的主糧作物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及農業產業化關鍵裝備,列入省級重點研發計劃,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聯合攻關,力爭到2025年,全省農機制造企業發明專利達到100項以上。加速農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對首次實現轉化并形成樣品、樣機,符合條件的納入湖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庫,入庫項目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予以獎補。對轉化成功投產的,可連續5年從年度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獎勵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員;對購買先進農機裝備科研成果并在鄂轉化,實現產業化的企業,省市兩級財政按其技術合同實際支付額給予10%的補助,單個企業最高補助100萬元。開展農機領域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制定農機裝備產業招商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大型農機整機企業和零部件配套企業入駐湖北,力爭到2025年,吸引3-5家國內外知名頭部企業、10家“單項冠軍”或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戶湖北。高標準建設農機裝備產業園,實施農機制造企業“小巨人”和“小進規”培育工程,力爭培育年主營收入過10億元的農機制造企業3家、年主營收入過5億元的農機制造企業6家、“小進規”企業100家,支持農機制造企業參加各級各類展會,參與對外援助和國際合作,為國內外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湖北制造”。加大農機購置及作業補貼力度,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對重點推廣的農機裝備實施疊加補貼,引導農民購置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

二、加快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

深入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創建,推進農業機械化由主要作物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和秸稈處理等全過程延伸,由主要農作物向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特色經濟作物等全面擴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全面進軍,“十四五”期間,創建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8個、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聚焦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馬鈴薯、大豆等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加大試驗示范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補齊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聚焦露地蔬菜、茶葉、柑橘、板栗、中藥材、食用菌等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具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經濟和特色作物生產機械化;聚焦畜禽、水產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業種養循環、資源利用和綠色發展機械化技術。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進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大力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和聯合攻關,加快探索具有區域特點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形成協同高效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

三、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保障能力

深化“平安農機”示范創建,實施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深化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開展報廢更新除隱患行動。支持建設區域性農機抗災救災應急救援中心,提高農機安全監理執法、快速救援、機具搶修和跨區作業實時監測調度等能力。推動建立以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企業、科研單位及院校、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加大新技術試驗驗證力度,加強農機試驗鑒定條件建設。堅持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服務質量、維修質量一起抓,開展農機質量調查,及時處理農機質量投訴案件,保障廣大購機群眾合法權益。積極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改善農業機械通行和作業條件。加強農機作業服務配套設施和維修網點建設,提高維修服務能力,切實解決農機存放難、下田難和維修難問題。充實完善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和政策實施專家隊伍,遴選和培養農機生產及使用一線“土專家”。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到2025年,每個鄉鎮建成1個以上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第四節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一、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

加快建設湖北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湖北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規范體系與安全保障體系,推動數據資源共享、融合與應用。整合各級農業農村系統和涉農行業數據資源,開展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村集體資產、農村宅基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在小龍蝦、柑橘、茶葉、生豬、禽蛋、蔬菜(食用菌)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開展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構建完善的數據采集、分析、發布和服務機制。

二、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

加快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重點促進農業機械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監測統計制度,開展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監測和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圍繞數字農場、數字果園(菜園)、數字牧場、數字漁場、數字種業等,打造一批行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建設40家數字農場、30家數字牧場、30家數字漁場,爭取打造5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推動數字技術與相關裝備在大田作物、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品種繁育等領域的集成應用,形成一批數字農業應用典型模式。到“十四五”末,創建5個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打造10個國家級數字農業試點縣和100個省級數字農業應用基地。

三、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合基層各類涉農站點資源,推進“郵樂購+益農信息社”建設,實現全省行政村站點和信息服務全覆蓋。開發應用涉農手機服務平臺,鼓勵專家和農技人員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通農戶提供實時在線指導服務。引導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政策、市場、農資、農機、金融等領域的農業信息服務,推動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在線化、便捷化。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以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為緊要,堅持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而建,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荊楚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和幸福樂園。

第一節 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

一、完善鄉村規劃體系

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科學劃定落實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推進以縣為單位“3+1”規劃體系全覆蓋。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村莊建設分類要求,以縣為落實主體,編制村莊布局規劃。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示范村在當年底前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整鎮、連線成片編制村莊建設規劃。鼓勵聯村分片編制片區發展規劃。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搭建鄉村規劃師服務平臺,優先將規劃經驗足、熟悉鄉村發展的規劃師納入平臺。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到“十四五”末,有條件、有需求的村實現“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3+1”規劃體系:“3”即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編制村莊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規劃;實施多規合一,編制實用管用的村莊建設規劃。“1”即每縣(市、區)設計提供10種以上農民建房圖集。)

二、科學規范村莊建設

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嚴禁違背農民意愿隨意撤并村莊、大拆大建搞大社區建設。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許可備案制度。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莊,嚴格按照縣鄉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理要求進行建設。以縣為單位編印農房設計圖集,推行一個相對獨立區域一種房屋設計風格,實現建筑風格相對統一、協調一致。到“十四五”末,90%的縣(市、區)完成農房設計圖集編制推廣。健全農房建設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按照“應改盡改”原則,有力有序推進農村尤其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危房改造、居民抗震加固和搬遷避讓工程。建立農村房屋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等全過程管理制度,探索推行“房長制”,明確責任主體。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對新建、改建房屋面積進行管控。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禁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保護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第二節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一、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堅持求好不求快、扎實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確保改一個成一個。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愿改盡改,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地處偏遠、干旱寒冷、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不斷提升。對摸排出來的2013年以來財政支持的農村問題廁所,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負其責、分類整改”的要求進行整改。到“十四五”末,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基本完成摸底確定的248萬戶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建改任務,同步治理46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和農村改廁。

二、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加快河湖長制向村級延伸。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管網設施,快速形成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的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體系。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條件的地方將周邊村污水接入鄉鎮污水處理廠。因地制宜推廣鄉鎮污水處理廠、微動力污水處理站、單戶三格式污水處理池、人工生態濕地、生態循環水網等治理模式。2021年,完成列入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過40%,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三、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和無害化處置,完善“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建設一批縣級垃圾焚燒廠、鄉鎮垃圾中轉站、村級垃圾封閉堆放點。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行動,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到“十四五”末,全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兩網融合”,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到“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全覆蓋。

四、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1154”工程,即到“十四五”末,建成10個鄉村建設示范縣、100個示范鎮、5000個示范村、40萬戶美麗庭院。常態化推進以“五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擴大和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工作,有條件的地方推動線路整齊有序治理。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古樹名木等,因地制宜開展荒山荒地荒灘綠化,加強農田(牧場)防護林建設和修復。引導鼓勵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庭院綠化,通過農村“四旁”植樹,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支持條件適宜地區開展森林鄉村建設,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500個森林鄉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

第三節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實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

深化“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推動農村公路逐步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推動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改造老舊縣鄉道,統籌通村主干道、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消除斷頭路。具備條件的建制鄉鎮按三級及以上標準實現雙通道連通,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推動農村公路向進村入戶延伸。加快危橋改造和安全防護工程建設。全面推行路長制。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新建和改建一批鄉鎮客運站和建制村候車亭。加快公路安防“455”工程向不通客運班車的村道延伸。到“十四五”末,按雙車道及以上標準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超900個鄉鎮通三級及以上雙通道,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客運站、建制村有候車亭。

二、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建設一批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加速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工程,加快建設漳河、引丹、東風渠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健全完善水質檢測監測體系,配套完善農村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完善農村水費形成機制和工程長效運營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化建設。到“十四五”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三、升級農村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和智慧城市建設,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適用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支持5G、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支持光纖從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到“十四五”末,千兆光纖、5G網絡基本實現鄉鎮鎮區全覆蓋,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落實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完成中央和本省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加快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進程,推進“互聯網+”黨務、政務、財務、法務等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推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網點進村,建立空間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網絡。

四、優化鄉村能源結構

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建設多能互補的農村分布式低碳綜合能源網絡,農村清潔能源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打造沼氣安全產業鏈和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建設與農村居民點相適宜的沼氣工程。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縣域電網與主網聯系薄弱問題,逐步消除農村電網供電“卡口”和“低電壓”等現象,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鄉鎮建設充換電站。實施“氣化鄉鎮”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完成5000個農村配電臺區升級改造任務。到“十四五”末,農村可再生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例達到26%以上,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氣化鄉鎮覆蓋率達到50%,完成100個清潔能源示范村創建工作。

 

第四節 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到“十四五”末,全省鄉村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合理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到“十四五”末,56人以上大班額基本消除,學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薄弱地區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每個縣市重點辦好一所中職學校或技工院校。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把耕讀教育納入教育培訓體系,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現代遠程教育。

二、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加快縣域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百萬人口以上和經濟百強縣市逐步建有三甲醫院,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實施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打造“30分鐘急救圈”。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村級衛生室按照不小于60平方米標準建設,促進遠程醫療延伸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加強鄉村醫療衛生和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村基層本地全科人才培養力度,加快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發揮農民體協作用,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到“十四五”末,全省村衛生室全部實現產權公有化和建設標準化。2021年前鄉鎮衛生院標準化達標率達到80%,“十四五”末達到或接近二級醫院水平。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培育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構建以居家為基礎、村為依托、衛生部門為支撐、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模式,鼓勵發展商業保險。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到“十四五”末,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60%,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希望家園”1000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覆蓋所有縣市及60%以上的鄉鎮中心村。

四、提升村級綜合服務能力

建立村級綜合服務站點,推進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社保等公共服務事項進駐村級綜合服務站,為農民提供“一站式”辦理服務。在人口較多的鄉村,建設種子站、科普站、農藥化肥服務站等生產性綜合服務設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推進公共場所、公共照明設施一體規劃建設,到“十四五”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實現體育場地設施全覆蓋,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普及率達到100%。制定村級公共服務目錄和代辦政務服務指導目錄,提供就業社保、衛生健康、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殘疾人服務。

第五節 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一、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渠道,推進國家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創建。推進快遞“進村”,建設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支持郵政、快遞、物流等企業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農村郵政體系、末端共同配送體系、協同發展體系、冷鏈寄遞體系。到“十四五”末,實現縣縣有公共配送物流中心、鄉鄉有綜合服務站、村村有綜合服務網點。加快推進田頭市場建設,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持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試點縣20個以上,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4000個以上,新增產地冷藏保鮮倉儲能力150萬噸。推動潛江(小龍蝦)、仙桃(黃鱔)、隨縣(香菇)、夷陵(蜜桔)、蘄春(蘄艾)、恩施(茶葉)、嘉魚(蔬菜)等縣市創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提升價格形成、信息服務、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會展貿易等主要功能。

二、提升農村生活性服務質量

穩定和擴大農村汽車消費,實施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完善縣城和中心鎮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網絡購物、移動支付、信息服務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拓展,鼓勵向農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電商消費券、商超消費券、餐飲消費券、家電消費券、出行消費券等,提升農村居民消費意愿。

三、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完善農村商貿服務網絡,優化縣域批發市場、商品集散中心、鄉村商業網點布局。實施農村消費環境凈化專項行動,聚焦食品藥品安全、農資供應等領域,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督和行政執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七章 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全面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第一節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一、實施“紅色頭雁”工程

注重從本村現任“兩委”班子成員、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鄉村教師、鄉村醫生以及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走出去的大中專畢業生、退休干部職工等群體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完善基層干部激勵措施,研究建立從優秀黨組織書記、到村任職過的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選拔鄉鎮領導干部常態化機制,建立健全優秀村(社區)干部考錄進入鄉鎮(街道)公務員隊伍和基層事業單位崗位機制。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支持各地建設鄉村振興培訓教育基地。加快推進自然村、村民小組、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統籌建立黨組織。

二、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作用。探索推行縣管干部與村黨組織書記“一帶一”傳幫帶培育模式。建好“紅色美麗村”,扶持“綠色發展村”,培育“善治示范村”,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引導建立先進村輻射周邊村、強村帶弱村、村企聯建等常態化幫扶措施。嚴格遵守“兩委”換屆規定,凈化、優化村干部隊伍。完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查處“微腐敗”力度,扎實推進清廉村居建設。

第二節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

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完善村民(代表)大會會議制度,深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組織實施村務公開陽光工程,規范村務公開程序,豐富村務公開內容。創新鄉村治理手段,推廣積分制、清單制和數字智能化治理平臺,拓寬農民參與路徑。

二、推動法治鄉村建設

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快法治廣場、長廊、院壩等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普法方式,發揮好農村學生普法教育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司法為民便民利民舉措,落實“一村一警(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加強鄉村法律援助。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邪教活動打擊力度,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強化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

三、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夯實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陣地。強化道德模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發揮好村規民約、家風家訓引導作用,建立健全監督和獎懲機制,因地制宜推廣“村規民約+家庭誠信檔案+積分制”集成化管理經驗。

四、完善基層應急管理機制

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隊伍建設,實施應急管理網格化管控,實現應急管理全覆蓋,建立有效的基層突發事件報告制度。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強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統籌利用移動、聯通、電信等主要平臺作用。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及時答疑、及時辟謠、及時安撫,完善民情疏導機制。增強農村應急物資供給能力,優化農村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與緊急配送體系。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探索構建“建、管、養、運、安”一體化的涉農安全監管網絡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第三節 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

一、大力培育新時代農村新風尚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貫徹進村入戶、走深走實。深入開展農村風俗革新行動,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時代新風。緊抓黨員干部、“兩個帶頭人”群體等關鍵人物,帶動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帶頭監督制止歪風邪氣。廣泛開展文明新風倡導行動,倡導尊老孝親、健康衛生、勤儉節約等文明行為。強化農民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樹立見賢思齊、德行天下良好風尚。豐富農民群眾身邊體育健身活動,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兩個帶頭人:黨組織帶頭人、致富帶頭人。)

二、保護傳承優秀荊楚鄉村文化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農耕文化主題類博物館名單,深挖荊楚農耕文化資源潛力。做好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管理以及轉化創新工作,支持荊楚農耕文化展示館和村史館示范點建設,到2025年,全省新增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10個,建設標準化荊楚農耕文化展示館和村史館示范點各200個。加大文化傳承藝人培養等隊伍建設力度。振興農村傳統節慶,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風化俗。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重點支持農家書屋數字化提升改造。創新文化傳承方式,大力發展荊楚特色文化,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支持機制。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四館三場”建設,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實施“百團千隊萬能人”扶持工程、“百姓舞臺”工程。鼓勵發展鄉村社會文藝團隊和農村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建立完善鄉村文化工作網絡。(四館三場: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非遺館、博物館,劇場、綜合排練場、文體廣場。)

四、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繼續實施“文化+N”行動,優化城鄉文化互動融合發展機制。依托湖北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創建500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展示區、農耕體驗示范區和荊楚魅力鄉村。實施鄉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動,支持引導鄉村特色文化企業注冊、培育、利用和保護商標。培育一批鄉土文化傳承人,發展一批鄉土特色產業。塑造荊楚文旅名縣、名鎮、名村、名街,深入開展荊楚群藝名品、鄉間綠道、鄉村美景、鄉旅人家、鄉土美食、鄉親好禮評定活動。健全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加強農村演出市場管理。

第四節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一、加快化解村級債務

全面清理核實村級債務,逐村建立臺賬,實行鄉鎮統一管理,5年內基本消除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持續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嚴控村級非生產性支出,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建立完善舉債審批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市縣設立化解村級債務專項獎補資金,落實政策減免和金融優惠政策,扎實推進村級債務化解。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有和民營企業以及其他市場主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對幫扶”,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不斷增強村級造血功能、化債能力。到2023年,全省非經營性負債50萬元以下的村實現債務清零。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

二、積極探索多種集體經濟發展形式

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采取發包、租賃、托管、入股、聯合經營、自主經營等方式,整合資金、資產、資源、勞動力等各種要素參與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探索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資產盤活型、土地股份合作型等符合自身特點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形式。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或參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社,流轉或利用集體所有資源,發展現代特色農林業、品牌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創辦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社、勞務合作社等服務實體,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供銷合作社和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等經濟實體,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項目。

第五節 著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一、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

加快培養科技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歷提升行動,充分調動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等涉農院校、農廣校、科研推廣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的力量,提升農民教育培訓針對性、有效性、多元性和規范性,年培訓高素質農民3萬人以上。加快培養生產經營人才。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返鄉創業者,分層分類開展農業產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農村青年創業培訓,推動鄉村產業帶頭人培訓“倍增計劃”。加快培養實用人才。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方式,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及農民技能大賽,選用鄉村能工巧匠。加快培養管理人才。推動“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常態化,健全完善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每年定向培養3000名“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的農村高層次人才,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二、加大農民創業就業支持力度

優化創業服務。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興辦企業、做大產業,鼓勵社會資本支持農民創業。組建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專家團,集中提供項目信息選擇、政策咨詢、注冊代辦等一站式服務。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把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家、科技研發人才和返鄉創業人才,納入各地人才培育扶持范圍。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春潮行動”,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式培訓,支持農村轉移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加快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建設,將更多的產業留在農村,就近吸納本地農民就業。

三、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普惠性的農民補貼長效機制。保持強農惠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強化創新性,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拓展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創新農業保險支持形式。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拓寬財政補貼農業保險險種和范圍,充分調動農戶投保積極性,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積極推進主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豐富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創新農業產業鏈保險模式,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保險金融創新,提升保險服務水平。

第八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以妥善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為主線,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著力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第一節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

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探索土地集體所有權有效實現形式。完善土地承包數據庫和信息平臺,推進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強化數據成果應用。加強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完善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的辦法,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網簽制度。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查和風險防范制度。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或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到2025年,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流轉合同簽訂率達到80%以上,承包經營糾紛年度調處率達到90%以上。

二、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強化農村宅基地管理,出臺關于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的辦法。明晰宅基地所有權具體歸屬,完善宅基地所有權行使機制,建立村集體行使宅基地規劃、分配、調整等權利的具體制度,細化以農戶為單位分配取得宅基地的具體條件和實施辦法,完善農村居民合理建房用地保障制度,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管理,建立健全宅基地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保障機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抵押、自愿有償退出、有償使用的有效途徑,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完善農村宅基地縣級人民政府審批制度,落實農村宅基地縣鄉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健全農村宅基地統計調查制度,建設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宅基地數字化管理。

三、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分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021年到2022年在24個縣(市、區)先行推進,探索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主體、權能、模式、途徑和程序,完善收益分配和服務監管制度。2023年起,逐步向全省推開。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征地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民集體合法權益。

第二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一、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鞏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果,做好年度清查,按照相關規定將各級財政投入到村集體形成的資產確權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發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證書。銜接做好村級建制調整(合村并居)后的集體資產管理和村民集體資產權利保護、村級“兩委”換屆后的集體經濟組織換屆等工作。修訂《湖北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湖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制定湖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健全集體經濟法規政策體系。完善湖北省農村集體資產信息服務平臺,推進集體經濟監管信息化。開展集體經濟組織示范創建,到“十四五”末,創建100個省級示范性集體經濟組織。

二、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

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功能定位、機構性質和管理體制,修訂《湖北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管暫行辦法》。加快建設市、縣、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到2025年,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有效提供信息傳遞、價格發現、交易中介等服務。完善湖北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全省聯網。探索建立農村產權資產評估和融資擔保服務體系。

第三節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與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引導支持金融機構單列涉農信貸投放計劃,新增涉農貸款2萬億元以上。推進“湖北省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實驗示范區”加快建設,形成可推廣、易復制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模式。深入推進金融惠企政策與重點農業產業鏈融資需求高效對接,為全省10條農業主導產業鏈配備金融鏈長。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面向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企業等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圍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領域開發新型信貸產品,推動基于農業供應鏈的授信模式,加快創新“三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涉農主體的融資增信機制,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以村為單位、以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對象,開展整村建檔評級授信。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繼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探索創新天氣指數、價格指數、“保險+期貨”等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涉農數字金融,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推動各地與網商銀行合作支農。

第四節 統籌推進農業綜合改革

一、提高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

健全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全面落實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實施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能力提升行動,加大執法培訓和執法監督力度,逐步完善執法人員保障政策和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各項管理制度。推進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強化部門聯動,完善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切實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對長江禁漁、種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違法行為查處力度。

二、深化農墾改革

持續推進農墾改革。指導市、縣培育壯大農墾國有農業骨干企業。健全農墾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完善優化特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加強農墾土地監管,明晰國有資產權屬關系,建立符合農墾特點、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升國有資本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統籌推進涉農各項改革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進實施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落實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進基層社提質增效、縣級社加快振興、各層級緊密聯結、社有企業轉型升級,以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為重點,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建成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深化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建管一體化試點,探索將農田水利資產轉為集體股權或量化到受益農戶的辦法,探索農田水利工程抵押融資辦法。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工程建設和管護機制、用水管理機制,落實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市、縣、鄉黨委和政府定期研究“三農”工作,部署推動規劃落實。

第二節 健全責任體系

各市(州)和涉農縣(市、區)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根據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將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指標計劃體系,設置年度目標,確定年度工作重點,組織協調資源投入,確保規劃真正落到實處。市(州)級政府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強化縣(市、區)級政府主體責任,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對實施效果負責。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支持鼓勵各地區、各部門在工作中勇于擔當作為,敢于改革創新。

第三節 加大要素保障

資金保障。農業農村財政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專項資金或發展基金,舉辦農業農村招商引資專場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降低擔保門檻、擴大覆蓋面。土地保障。鼓勵依法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對利用收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項目。人才保障。建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高素質農民;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和鄉村專業人才定向委托培養制度,培育鄉村專業人才隊伍;支持國家工作人員和專業人才到鄉村掛職和定期服務;鼓勵和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第四節 鼓勵基層探索

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總體要求,推動農村改革試驗區集成創新,支持市(州)、縣(市、區)創建跨區域、綜合性、創新型的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加快試點成果推廣應用,發揮好先行先試、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引導農民參與、堅持農民主體、支持農民創新,從解決基層干部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在湖北可推廣的示范典型。

第五節 實施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貫徹執行規劃部署安排,落實任務要求。省農業農村廳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定期組織督導評估,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

 

 

 

 

 

 

 

 

 

 


聯系方式 電話:027-82602886
傳真:027-88091013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長湖地五村52號(解放大道二七大橋橋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红河县| 乌鲁木齐市| 鹤岗市| 新营市| 方正县| 江安县| 天台县| 江口县| 桃江县| 华蓥市| 芦山县| 江永县| 南漳县| 泾源县| 库车县| 巩留县| 旬邑县| 剑阁县| 樟树市| 花垣县| 亳州市| 长子县| 华坪县| 麦盖提县| 巴楚县| 聊城市| 泰顺县| 定兴县| 历史| 墨竹工卡县| 石嘴山市| 兴国县| 健康| 陆河县| 卫辉市| 疏勒县| 五台县| 宜君县| 兴海县| 桃源县|